书籍 大美不言: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的封面

大美不言: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李长之

出版时间

2019-03-01

ISBN

9787559626202

评分

★★★★★
书籍介绍
李长之先生利用西方美学理论观照中国传统绘画,从主观、对象和用具三个方面对中国画理论作出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建构及评述,为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绘画艺术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让读者更明晰地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和独特美学价值。本书精选了100多幅颇具艺术特色和文人旨趣的绘画作品,使读者更感性、直观地把握国画艺术魅力。另外还收录了收录梁实秋《雅舍谈书: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李长之《唐代的伟大批评家张彦远与中国绘画》。 李长之,原名李长治,生于山东利津,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李长之毕业于清华大学,师从张东荪、金岳霖、冯友兰。著作有《孔子的故事》《鲁迅批判》《苦雾集》《梦雨集》《陶渊明传论》《中国文学史略稿》《李白》《迎中国的文艺复兴》等。
目录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男性的,老年的,士大夫的,归结都是壮美性
一 导言
二 中国绘画上之主观问题
三 中国绘画上之对象问题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觉得论述方法很奇怪,归纳中国画的特点有男性的 老年的 士大夫的三样。因为康德举例崇高相对于优美是男性的;相对于年轻的直观的优美是老年的;崇高是理性的,士大夫的也是理性的,所以崇高是士大夫的。 对于中国画的特点归纳很好,但是和康德理论的结合有不太对劲的地方。这三点是崇高理论的具象化方面,然后因为中国画具有这三点,中国画就能和崇高审美等同了吗?a有b,c也有b,a=c吗? 不过作者也说中国画历来有优美壮美之争。以前崇高翻译成壮美,难免受日常语言体系干扰,崇高的审美体验其实不应该有美的成分,那是一种超越、一种臣服啊。 本文是为毕业而做,或许多多少少有迎合先生而中西结合的嫌疑。但是作为26岁时的毕业论文还是相当优秀的!引用很广,不过涉及到论语的那个部分,几个材料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仿佛凑字数……
之前对作者不够了解,看到书前有梁实秋的评论文章,才知道这是一本民国时期作品。而且,本书还是作者“不务正业”的产物,他本身专业是哲学,却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颇有心得,以不到30岁的年龄写成此书,颇令人感慨其才华。本书只有区区几万字,却是对于中国绘画史的一个高度浓缩与概括。当时正值西学流行时期,作者也以西方理论对中国绘画特点进行总结,且结论明确,一目了然。关于中国画“男性的、老年的、士大夫的,归结是壮美的”的总体特征进行了一一分析,言简意赅,具有较强理论性,又引用了大量的古人言论来加以印证,具有较强说服力。其中有些观点虽然让人感觉失落,但到今日看来倒是也具有一定的预言性。本书全彩印刷,附有大量古代名画插图,但图像质量一般,且未与文字紧密结合,是个遗憾……
从另一个角度来欣赏中国山水画,值得一读。
概括精确,论述瑕疵
李长之真是非常有才情呀,读了一些传统画论梳理的文章,看到李氏之文,眼前一亮,大体是从康德的立场与眼光来看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将中国绘画分为主观问题、对象问题、用具问题、一般的艺术问题四部分,重点读了用具部分,很有启发。他将中国绘画归为壮美的、士大夫的、男性的美学,似乎书法也如此,女性是被遮蔽的存在,女性审美也是失语的。据说这是李氏的课堂作业,真的是才情迸发,缺点是语言口语化,啰嗦。
康德汉化不丢脸,主观、对象和用具三个层面也不丢脸,丢脸的是壮美套一切却从不讲清楚理论渊源,很多论断下得太武断。不过可能老派一点的都有这个问题。
观点不错,缺乏论证,或是论证不严谨。
李长之大学毕业论文,广博精祥,有才情有激情。从主观、对象、用具三个角度论述中国画(宋元为主)是反对女性审美的,它是“男性的、老年的、士大夫的,终其为壮美(与优美对立)”特点,认为中国画里艺术和美学实践是统一的,没有哪一个国家赶得上,只可惜在宋元就极尽巅峰到末途了。用德国古典美学理论观照中国画论体系:主要是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体系的-哲学的”、“历史的-实用的”处理材料方法,并用康德对艺术的要求:幻想、理解、精神、有味来对应气韵生动,并且极力赞赏张彦远。(努力往西方美学理论上靠个人感觉略牵强)
草草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