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外出偷马的封面

外出偷马

[挪] 佩尔·帕特森

出版时间

2019-10-01

ISBN

9787559631831

评分

★★★★★
书籍介绍
我们去偷马。他是这么说的,人就站在小屋门口,在我跟父亲来这里过夏天的时候。那是1948年7月初的一天。我15岁。 本书由67岁的老年传德写起。这个痛失所爱的男人,失去了与人对话的兴趣,一个人,带着一条狗,来到挪威边境的一座森林木屋。他打算把过去抛得远远的,平静地在这里度过余生。一次与邻人的偶遇,却又不费吹灰之力地让他回想起15岁那年和父亲一起在山林中度过的夏天。这是传德始终不愿意回想和面对的回忆。就在那年夏天,他永远地失去了和自己一道去冒险偷马的好朋友约恩,也再也没有见到过父亲,而他余生的命运也由此被永远注定。 这个充满寂静和惆怅氛围的动人故事,既是传德的,也饱含着每个人必定从岁月里尝到的滋味。生活可以打击你,命运可以捉弄你,但痛不痛的事,要不要走出来,你可以自己决定。 佩尔·帕特森(Per Petterson,1952—)当代挪威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诺贝尔文学奖实力候选人。曾做过书店店员、书评人、译者和图书馆馆员,直到1987年才开始全职写作。目前已出版九本小说,另有一本散文集。 《外出偷马》是佩尔·帕特森的代表作。2007年,就是凭借这本小说,其时尚在欧美文坛寂寂无名的帕特森,一举击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布克奖得主鲁西迪(3次),荣获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震惊四座。 帕特森的小说充满了北欧的冷冽与寂静氛围,他的人物多取材自平凡小人物,主题多围绕人的孤独,或父子、手足关系与年少友谊的离去。《孤独星球》挪威分册只介绍了三位作家,除去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佩尔·帕特森。
目录
用户评论
通常情况下,看完一本书会想去找书里提到的电影音乐或者其他书,看完这本想买木质香调的香水来闻闻。
这小说真读得我爱不释手,太爱了
坦白说这本书我看的挺累的。少年的经历,和父亲度过的年华,与同伴之间的有情,一条长长的时间轴,贯穿了整部小说。年迈时的自己,独居、养一条狗,碰见少年时的伙伴,在孤独中回味和父亲的种种。这本书里几乎提到的都是父亲和少年,以及暮年时的自己。在那样的战乱时期,少年时期的“我”因为父亲而游离于这个尘世之外,但也因父亲注定了未来的一生。人的一生也许会历经很多,但年少时期的很多经历往往影响甚至改变一生。整个作品都透露着一种孤独、迷茫,没有价值的人生。或许人生本不是因为所谓的价值而生,存在而必然,至于对错,本就让世人评论便好了。
推荐推荐!翻完中文译本觉得不过瘾,又找来英译本读,非常喜欢帕特森的文字,很多段落能看到海明威的影子,放在北欧森林里“太阳照样升起”。一本弥漫着失和逝的书,但故事却发生在最富有生机的青春年少;看似格格不入的冲突正是文字想要抓取却永远无法捕获的情感:人生一世,生死如同痛苦和幸福一般,相互缠绕时刻紧随。人总是在痛苦的煎熬中,才有机会感知“生”的蓬勃汹涌,也常常是在最幸福的峰顶,隐约看到失去的迷雾在热气中升腾,即便天真无邪的孩子也不例外。意识到这些的节点,人们称其“成长”;促使这些节点发生的人,人们唤其“父母”。
少年心事老回望。金熊奖提名影片同名原著。还是那句话,北欧人民遇到的一切问题都是天气问题。少年的懵懂与老人的寂寥穿插,仿佛是挪威版本的《27个遗失的吻》。与父与母,与兄弟与女人,都是白描似的场景,看似无头无尾,却能让人闻到松木味道似地置身其中。布局谋篇确有大师风韵,但文采的部分怕是lost in translation了。
一个挺平淡的故事,在特殊的结构下有如看悬疑、侦探小说一样吸引我聚精会神读下去。全书沉浸在压抑的笔触中,但又哀而不伤。原生家庭给传德带来的余音回响了一辈子,他没有办法逃脱其影响,这种影响完全塑造了他,只是他选择了“不痛”。
首先翻译的却是不尽如人意,其次故事没有那么的跌宕起伏但是又非常的耐人寻味
不知是不是翻译的原因,电影比原著更出彩
北欧小说特有的风格,北欧小说特有的风景描写。一度以为是个悬疑故事,后面疑虑越来越少,看来看去都是作者淡淡的回忆悲凉。故事背景倒是很好理解,作者心绪却有点难理解,可能因为它已经67了,而我才30
1 男孩子传德有思考有勇气,身边看到的孩子只是有想法却没有勇气和能力支撑;2 与许多人长周期的交往和彼此影响,人生中兜兜转转的和解;3 不太了解男孩子的成长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