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从西郊到南郊的封面

从西郊到南郊

康乐

出版时间

2020-06-30

ISBN

9787559636140

评分

★★★★★
书籍介绍

汉化带来衰弱?

改革引向灭亡?

重大政治决策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

------------------------------------------------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以非常手段

将国都从平城迁往洛阳,并致力推行汉化

完成了祭天大典从“西郊”到“南郊”的转变

使游牧之俗渐慕华风

...

然而,短短三十年后,公元523年

北疆即爆发“六镇之乱”

北魏的衰亡由此开始

...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

反而为帝国敲响丧钟

何以如此?

本书将揭开这一历史迷雾

------------------------------------------------

依个人之见,本书对拓跋魏政权结构的分析是相当成功的。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有整体的观照,能铸造概念、运用概念来说明关键的问题,并有坚实的实证基础。……本书作者讨论北魏的礼制与孝道问题,不唯是北朝史领域上的一个突破,也应能对研究其他时代的学者有所启发。

——陈弱水,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

◎ 内容简介

“西郊”与“南郊”指的是两种不同的国家祭典——“西郊”是拓跋人的祭天大典,代表北亚草原游牧文化的一支;“南郊”则是汉族王朝国家祭典的核心,同样也是祭天仪式。从西郊到南郊,意味着游牧之俗向华夏之风的转变。

在北魏史的研究中,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历来为史家所重视。本书追根溯源,从嘎仙洞鲜卑石室的发现讲起,对北魏内部势力进行细分,极具创见地提出“代人集团”这一重要概念,指出其居于北魏政权的核心地位,再以统计学的方法,揭示改革前后各方势力的消长。在讲述孝文改革之前,作者首先回顾了文明太后的崛起之路与统治手段,她推动的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实为孝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孝文改革,作者则详人所略,另辟蹊径,敏锐地抓住以祭典为代表的礼制改革,并着力探讨孝道与北魏政治间的关系。

孝文帝热烈推动的迁都与改革,对后世影响甚巨,改变了中古史的走向。何以如此?本书洞幽察微,对这一复杂问题进行了解答。

康乐(1950—2007),台湾台南人。大学就读于东海大学历史学系。1973年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班,得傅乐成指导。1978 年入耶鲁大学历史系,师从余英时。1983年博士毕业,此后长期就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著作有《从西郊到南郊》《佛教与素食》等,并曾担任《新桥译丛》总主编,与妻子简惠美合作翻译马克斯‧韦伯著作十余种。

目录
导 言 从草原游牧封建制到家产制
第一篇 代人集团
第一章 “帝室十姓”与“国人”
第二章 拓跋魏的国家基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于代人集团中的大多数成员而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怕是有种《茶馆》中:“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之感。
《魏书·孙绍传》:『往在代都,武质而治安;中京以来,文华而政乱。』以太和改革为分界,北魏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北魏作为征服王朝,北部边疆的游牧骑兵是帝国军事力量的基础,他们是中原的征服者,边疆的守护者,享受从内地掠夺来的物资,养尊处优,受人尊敬。但迁都洛阳后 ,留居北方的代人渐渐失去原有的政治优势,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一生推迁,不过军主。备受歧视,“莫肯与之为伍”。而洛阳的士人皆得“上品清官”。一为“清路尘”,一为“浊水泥”,故『文华』的洛阳与『武质』的缘边诸镇之间的社会割裂日益严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爆发六镇之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抱着礼制史期待读这书的人恐怕要失望了,它其实是挺典型的政治史研究,也颇具开创性。可能是爱酥及乌吧,感觉康乐是我喜欢的那种学者——用好常见书,当个正常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的东西让人懂。
这本书虽从礼制改革切入,但其实是一本政治史研究论著。对于北魏,或者说所有少数民族政权而言,在从部落联盟到家长制国家的转化过程中,之前是打天下基础的贵族集团(代人集团)和不断强化的君权(治天下的需要)势必产生冲突,北魏的各项改革措施也是服务这一目的。不论是三长制争夺户籍、均田制保护小自耕农的权力、俸禄制奠定官僚制度的基础,还是孝文帝各项的礼制改革对汉文化的全面继承,与其说是汉文化强大的辐射和同化能力,还不如说是这些制度恰好满足了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强化君权收拢权柄的需要,因此展开了这些改革。只是乱世中北魏并没有大一统王朝消化改革阻力和挑战的时间与空间,旧贵族集团在没落和绝望中爆发了六镇之乱,而北魏也在两大利益集团的斗争中撕裂到灭亡。
可能最有价值的是第四编里整理的资料了吧。整本书都给人感觉很浅。我没有读过什么北朝研究,大致上,论代人集团远不比《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论祭祀礼仪不比甘怀真、潘忠伟的研究,作者似乎没有经学意识,人类学解释也不深。总之就是可以看看吧,研究者可以用用第四编。
此康乐就是翻译韦伯的康乐……政治团体我觉得是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家都会存在的,有必要如此的关注此方面么?看了好多政治史都在说这个……另说到孝经我就想笑
文明太后奠定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孝文帝以礼制为核心进一步深入汉化改革,迁都、五服、定姓族、禁胡服…用中原的忠孝恭顺取代游牧的征服与被征服,进而图天下。迁都洛阳意味着北魏政治经济重心全盘南移,被遗留在长城边疆的真正军事力量失去优势地位,中央军因“文治”被迫失语,即使汉化后的宗室也难真正理解孝文帝的顶层设计,于是繁华背后尽是奢靡,盛世之下重重隐忧。相比金元清,孝文帝的改革成果虽然在北魏是一地鸡毛,在北周北齐乃至隋唐倒是硕果飘香。找这本书找了很久,看下来觉得没有失望,想必很多发散性较强的作者,本书始终围绕中心话题,言简意赅,看得很舒服。
北魏政治改革和政治集团的变革
不愧是经典之作
震撼,个人觉得比罗新老师写的更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