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仿佛若有光的封面

仿佛若有光

黄菊

出版时间

2020-04-30

ISBN

9787559640185

评分

★★★★★

标签

旅行

书籍介绍

十四位新移民在大理的生活故事,这些大理的故事,来自洱海西岸的苍山、古城、喜洲、银桥,也来自洱海东岸的双廊、伙山。他们的回忆将我们带回大理的古典时期,并以他们的生命实践,引领了大理的先锋时期,那时常觉得大理有神光笼罩,而今带着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起目睹它步入时代的洪流。

目录
乐土大理(代序)
许崧 全国只有一个社区,在大理
全球化消灭多样性,大理和清迈例外
教育的新样本,可能就在大理
陈钢& 三三 一所幼儿园,就是一艘挪亚方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前面几位非常入大理的脉,那是参与进本地化的盘根错节里,而后面几位则有点相隔,从建筑师开始的一众艺术家,便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气的在古城里嫁接起来。
这本书里的内容,能像《十三邀》一样做成节目就好了
对「大理」的阐述仅限于“我为什么选择大理”,而不是“大理为什么选择了我”。大理的优越环境一定能吸引众多去过一次或者根本没去过的人的心向往之。但是,从里面仅仅能看出人自恋式地寻找乌托邦式的符号以及这个符号被资本化后的一丁点惋惜,就像一个物件丢失的惋惜,而不是人在土地上的扎根。对于同当地人的融合并不怎么提,用「社区」概念掩盖的还是一种隔离,对于大理被资本化只是叹息之后往山上逃,似乎自己并不是资本化的助推剂,以及用各种教育理念精心包裹的幼儿园,其实是一般人买不起账的某种网红概念商品。完全看不到对「大理」本身的责任感与守护,多的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念生掰成的「天然」。
书里的内容太好了,随便一句都能让人思量许久!关于教育、关于生活、关于理想,关于怎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些在大理的人,他们的所思所为,让困在大城市苦闷而没有勇气的我们,忽然惊醒!快,活过来,像个人一样。
内容非常扎实,收获最多的是张扬和叶永青,前者说出了一部大理发展史,后者是一部个人成长史。 一个人如果想做成点什么事情,必须在一个地方深深扎下根去,至少十年为期;这个地方必须有三五个能经常碰面的好友,或者至少一个至交,但绝不能没有。
看完了《仿佛若有光:大理访谈录》 大理一直是文艺青年的圣地,虽然我一直也在调侃文青现在也不一定是个褒义词了。 也许因为我到过巍山,所以当读到巍山代书人李萌,给街坊写家书、讣告、对联,我想起和朋友们一起在城楼下看见的讣告,走在路上看见家家户户门口贴的红白对联,也许都出自他手,本身巍山就不是一个很大的地方,瞬间我就被拉进这本书里。 猫猫果儿搞新式教育、人们在大理种田采花、蒙中和朋友张扬建“竹庵”,这做房子好像是从他心里蹦出来的。好羡慕。哪怕现在大理已经被商业化淹没得七七八八,它依旧是有一片纯粹的地方,也许在喜洲,也许在巍山。 但是写创意素食料理和叶永青的部分不喜欢。虽然之前不认识,但是从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不纯粹,不真诚。尤其和过于真诚的人放在一本书中,更加明显了。
会想:什么啊,居然还有这种日子能过。(记下11月是大理最舒服的时候)
看到各种不同的活法,也看到世界的参差
生活在别处的现实版本。 能够触动自己的,天光水色,云海湖山,由热闹处向冷清处,然而冷清处有同类,再度热闹。所以不乏再度逃离的人。 是一些自然风物的高需求者。自然触发机关的高度灵敏者。艺术家的本性。 他们所说的平常生活,要过的平常生活,实际上是一种具有高度美感、高度纯粹的要求,在平常人的选择之外。逃离的是世俗,进入的是平淡却不平凡的境界,跟他们口头说的不一样。 “仿佛若有光”这句话就很对,这些逐光之人是有内在需求的。找到安宁,找到命定之处。是风景决定了人的去留还是本性决定?说是风景的,其实都是本性。
整体一般,形式和内容都不出挑,中规中矩。最遗憾的是,大理有野孩子,中国孩子,欢庆这么牛的音乐人,居然一个都没有采访,所缺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