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遭遇他者的封面

遭遇他者

孙歌

出版时间

2020-06-30

ISBN

9787559642127

评分

★★★★★

标签

思想

书籍介绍

★2019坡州图书奖(Paju Book Awards)著作奖获得者孙歌教授“亚洲三部曲”*部

孙歌是享誉东亚知识界的思想探索者,也是备受日本学术界尊敬的人物。她的资历更是如此丰富,以至于今天要想了解日本的人,都绕不开孙歌:

——多次和著名哲学家鹤见俊辅深入畅谈;

——曾和日本著名学者沟口雄三一起推动中日知识分子的交流;

——以一己之力,寻觅、翻译、解读,“复活”了日本宝藏级思想家竹内好。

★ 解读中日关系中的*敏感的一页。90时代,东史郎因出版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日记而被控诉为“损害名誉罪,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探讨在中日缠绕的历史中,如何处理自身和对方的民族感情,消除对彼此的无知。并进一步探讨,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时,如何把握自己的民族感情,而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书中我们将遭遇鲁迅、泰戈尔、竹内好、丸山真男等一批思想家,通过他们的挣扎与困境,揭示近代东方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复杂状态。汲取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将使我们获得处理当下复杂现实的眼光、勇气和理性。本书是孙歌教授《亚洲三部曲》的*部,由数篇学术随笔集结而成,亚洲地区,尤其是中日之间,在跨文化交流中遭遇到的障碍和冲突。“中国—西方”“落后—先进”“传统—现代”这些范式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思考世界时无法摆脱的套路。目的性太强的思考,往往会把思想逼进死胡同。孙歌努力摆脱中国近代情节施加的思维束缚,打破二元对立的思考,致力于追问:在全球步入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如何真正跨越文化的藩篱,实现平等对视。

开篇围绕曾轰动一时的东史郎 “南京大屠杀日记”,探讨了如何处理自身与他者的民族感情。随后解读鲁迅、泰戈尔、竹内好、丸山真男等一批思想家,通过他们的挣扎与困境,揭示近代东方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复杂状态。并进一步警醒我们,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时,如何把握民族感情是一个重大考验。

目录
再版序 遭遇他者的意义 / i
自 序 命名的困难 / xi
跨文化知识状况的思考 / 001
实话如何实说 / 033
中日传媒中的战争记忆 / 04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跨文化与“文化间”
感受到了女性学者做思想史的力量吧。 读完《中国的冲击》总是因为礼教有些龃龉,就打算看看女性学者的立场。 其实读这本书是需要一些门槛的,像我这样冒失地就闯入自然读的断断续续的。但是孙歌的文字很清爽也很细腻!作者是文学专业出身的,遣词造句的功力极强。只有我(绝望的文盲)平日没有养成这样深度思考和使用这些词汇的习惯,导致阅读过程很晦涩。 虽然整本书整体是有一条脉络的,但是很显然我只能模糊的大致把握。(救命,我可能真的没有进入)可是这样不断否定又不断重建的知性思考才是逼近真实的唯一方式。(读这本书学理的内容没有太进脑子,反而是如何做学问,以及将女性身份与人类命运相联结让我印象很深刻。伍尔夫那边用得很妙!) 至于亚洲的论述,本身就没有统一性,多样化与差异性,以及其中流动的空间和存在的张力就是最本质的。
翻阅 关于中日跨文化的思考
全书围绕“东史郎现象”展开反思,中日两国国民与知识分子在以怎样的历史记忆、民族感情、国家框架、知识结构、政治思潮看待中日战争。以此试图厘清中日在跨文化交流中所要面对的主体认知层面的断层和冲突。我们需警醒,以简单的民族主义情感代替严肃思考,或以知识和资料压制战争记忆的做法。并加以正视,断层暗含的两种可能:一是缩小乃至消灭它,一是扩大乃至利用它。前者是日本进步知识分子诸如竹内好、沟口雄三等努力的方向,后者是日本右翼的基本立场。在国人的心中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奸淫屠杀的实证与象征符号,日本右翼妄图以纠缠细节的方法从细部瓦解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以达到否定全体的目的。历史的真实性恰恰不是数字的统计所能囊括的,它存在于加害者与被害者一系列要素的解构关系中。
虽是再版,但我是第一次读。对孙歌的治学方法尤其有共鸣。在文学里搞思想又做别国史,双重离经叛道,并非如今简单的一句“跨学科”就能概括。从鲁迅、竹内好到沟口雄三再到孙歌自己,不断抛弃、否定和重建自己已经建立的东西,这条脉络是振奋的。他者在内部,理解他者的方法在于重构自己。那种用对问题穷追不舍的方式去揭示新问题的态度,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成为清晰的立足点。
有洞见!
二十年过去了,很多课题也还是没有在公众领域达成初步共识,甚至鲜有讨论。
内容挺深刻,很学术的写法,所以我有些地方看不太懂……
跨文化不可能发生在两种文化之间,它恰恰发生在一种文化之内。跨文化是以异文化为媒介来重构本土的知识状况,在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中实现真正的文化开放。其中还讨论了国家的思考框架、民族情感和民族主义、普遍性、文化本质主义、相对化等等问题。喜欢新版序、理想家的黄昏、翻译的政治和附录这几部分内容,应该会反复阅读。第一次看孙歌老师的书,看到了孙歌老师对于理论与现实关系的关照,也感受到了不停自我否定自我追问的“孙歌式的思考”,以及作为学者的勇气和责任。非常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