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偏见的封面

偏见

[美] 珍妮弗·埃伯哈特

出版时间

2021-03-01

ISBN

9787559648907

评分

★★★★★
书籍介绍
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一向平等待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人类的大脑在多年的进化中产生了把相似的事物归类的“分类”功能,这种原本为节省认知资源产生的功能却会让我们落入隐性偏见的陷阱。隐性偏见会塑造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记,甚至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 这一切是在潜移默化之中进行,我们很难意识到这种偏见,但是隐性偏见却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造成了对不同阶级和种族的区分对待,无论是教育、就业、医疗,司法还是执法领域都无一幸免。 认识到身而为人的认知局限,我们才能前进一步,缔造更好的世界。 珍妮弗·埃伯哈特博士(Dr.Jennifer Eberhardt)是世界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和全球公认的隐性偏见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她拥有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并曾多次获得各类奖项,包括著名的“麦克阿瑟天才奖”。 珍妮弗·埃伯哈特也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被《外交政策》杂志提名为全球最领先的100名思想家之一。
目录
导言
1 眼中所见
第一章 看向彼此
第二章 偏见的产生
2 重寻自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回想起一部很棒的社会类纪录片叫《我不是你的黑鬼》,人心惟微,人性惟危,漫漫平权之路让人唏嘘。
美国社会系统性的种族偏见,在作者一个个小故事里成为了普通人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几十年突破藩篱、寻求平等的努力,也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对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平等前景的认知
本书并没有以社会心理学的体系来介绍偏见,作者选择了以美国警察执法过程为具体场景,试图回答偏见、尤其是本人所意识不到的偏见,如何塑造了美国的系统系种族歧视行为。作者耐心分析了很多具体决策场景,来帮助读者摆脱非黑即白、过度简化的视角,让我们从不同参与者的角度解读当下“黑命贵”事件的肌理——警察的恐惧和应激状态下被(自己所意识不到的)偏见所主导的非理性行为、白人自由主义者同情黑人却反被黑人指责时的困惑和受伤、黑人受害者群体的无辜混乱和悲痛……作者带领我们一起打开了这can of worms,把手指伸进那个爬满了虫子的罐头里,把打结的虫子一点点解开,并接受这个惨痛的、会引发身份危机的真相:连我们自己、自诩为正义使者的人,也是始终抱有不自知的偏见的。接受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正义、促进正义到来。
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的学术普及书,切入日常生活最要害的“隐性偏见”议题。当我们社会学喜欢用“文化”等概念,从社会力量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在广州的黑人会被敬而远之、为什么喜欢开河南和山东人的地图炮的时候,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答案,比大而化之的社会学,更有警示。这也正是美国文化社会学力将Lamont, Lizardo等人都在谈“认知转向”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想起印度电影《白虎》里的一句话:“绝不能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国家的穷人。”在阶级固化的美国,教育和司法系统都被资本绑架了,弱者根本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黑人想要爬上去,要么成为体育或娱乐明星,要么成为黑皮白心的椰子人。作为黑人中的杰出女性,这本书的作者在政治正确与社会现实之间左右摇摆,写着写着就自我撕裂了。
无聊
非常短的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通俗阐释了偏见产生的部分原因,但后续内容全部在讲种族偏见,实例特别多,可能换个书名会更贴切一些。偏见当然不仅是种族之间的,而是在各种场景中,生活里到处都是,我也不自觉有很多偏见,也认为无法根除,但是尽量做到尊重值得尊重的所有人吧。
太水了太散了,阅读过程就是在水里找中心思想。。。。
完成这样的一本书,需要勇气和力量。在这里讲述了学校、社会、职场、监狱、司法中的偏见,聚焦于种族的偏见。原本其实期待读到关于偏见更广泛的内涵,不过能看清楚一角也是好的。读过后,我会不断提示自己降低一切偏见。 读的过程中一再被触动,作者把自己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监狱中的男子说来上这门课,是想知道人们的思想到底有多自由;有些人被判终身监禁,会因为有人愿意花时间看他们的论文而眼含泪水。 当我读到作者叙述的经历和故事时,我怀着悲悯的心情去隔空拥抱那些遭受不公正对待的人,却又深深无力于何时一切能被改变,但相信一切会慢慢变好的。
只有一个念头: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