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文心雕草的封面

文心雕草

马俊江

出版时间

2022-04-30

ISBN

9787559650047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从《诗经》到鲁迅,中国人为什么独爱草木?博物学者马俊江读草释草,重现中国人藏在小草里的精神家园

作者生长于北地,大学毕业后到了江南小城金华教书,江南生长的草木,在作者看来处处是生命的奇迹,从此开始认真观察草木,开始认真书写草木。这些草木不仅仅属于自然,是自然之物,它们生长在大地上,也生长在人类文化史里。漫长的岁月中,一棵草和人建立起了情感联系,一棵树也经历着人世变迁。作者在《诗经》、药典和农书里上下求索寻找资料,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给读者讲述草木在人世的经历和故事。而这些故事不仅只是故事,故事里有的是我们祖先曾有的生活。那种生活和草木有关,也和一种美好的生命方式有关。

马俊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者,博物学者。七十年代北方的乡下孩子,八十年代中等师范学校的文艺青年,九十年代的高中英语老师,二十一世纪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人在江南,做大学老师。北方平原阔野的草木虫鱼,让我对天地万物与人类文化保有永恒的憧憬与热爱。人生轨迹是从乡村到城市,从北方到江南,对于文学与博物的热爱带来的是精神地理的变动不居:从英语到中文、从文学到草木虫鱼,从现代到古典……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却笃信这是读书人的本分。

目录
序:《文心雕草》题解及其他 第一辑 文与心
1 水流花在说水仙
2 野花二月蓝
3 采采卷耳:江南春草鹅肠菜
4 南有嘉木——精英与民间视野中的香樟树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本书作者是马俊江,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作为一位生长于北地,求学于京冀,后又南下浙江,在金华落脚,并定居江南的现当代文学教师,他对江南的草木风景有着独特的了解和认识,而这种认识,包括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命的理解,凝聚成了文集,写就了《文心雕草》。正所谓文出于心,而精雕细刻草木。雕龙是大道,而雕虫是小技,雕草则是独具匠心。体现了他对草木的热情。这本书从《诗经》写起,求索于药典、农书,为我们构建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植物人文小史。让人读起来也心旷神怡。
翻弟弟的课本看到一篇《丁香结》,记得满满的笔记,问他见过丁香花没有,说冇,那必定是不知所云索然无味了,点头。没有切身的观察、体味和感受,没有共鸣,怎能读懂一篇记述草木的文章在讲什么呢? 作者数次提及蔡元培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带孩子们读一篇写花的文章(之前),(先)领孩子们站在一片声势浩大的野花面前,跟他们讲一句:真美!这已是最高级的教育,远远胜过那些言不由衷的中心思想。”应是这样。
在青山秀水中长大,小时候路边的野花野草,与小伙伴一起玩闹的童年,无不与山水草木有关。然而后来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别说那些奇花异草,寻常小花小草也已不知道它叫什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本书多少都在弥补我的这种遗憾。
古人说“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走遍山川、尽识草木难以做到,至少还能站在书脊之上,窥见那些从文字中走出的一草一木。中国人的草木情怀自古有之,这本草木人文小书充分展现了草木之美,也挖掘了文人的草木情思。文心所雕之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草,而不仅仅是草本植物的草。
《文心雕草》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跨越了古今的存在,他们不仅仅是植物,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是一种存在于中国文人心中的思想载体。这就不同于西方植物志那种单纯的描写,让自然成为自然,而马俊江的植物,我们读完可能无法认识具体植物长什么样子,但他们的前世今生,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和古代名人共赏一片月,共品一朵花,而中国人作为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这种对于花花草草上的情感确是共通的,那就是一种御情于草的共同经历。这种传统从古传到今,深入于文人骨髓的文化传承现在到了马俊江手中,他再用他的文字来赏析着身边的所有植物。
和作者有一点类似,也是在北方生活了二十多年,去年到南方上学,见识了南方的秋天,真的感觉很不一样,不过放假有点早,没见识到冬天的红花白雪。第一辑读得比较轻松愉快,和自己见到的很多植物对照,第二辑引用的诗文比较多,我就读得有点囫囵吞枣了。很喜欢作者对待草木的态度,不仅是自然,也是文化,还有记忆和情怀,不管南还是北,都各有各的欢喜。
笔调清新有趣,引经据典但不偏信,每一处都仔细考证了,论述扎实,读来使人愈发觉得轻松宁静,如同儿时坐在长辈身旁听一些久远的故事,回头却惊觉故事的主角竟在身边。 文人赋诗俗人作乐,品其味到赏其美,说一花一草一木皆世界,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还蕴含着世风的变迁,代表了一段文化史。 从《诗经》到《文心雕草》,千百年过去,植物们的名字变了、读音变了、寄托其上的意义与情感变了,但这些花草树木依旧在历史的与现实的微风中欣欣向荣,从未改变。 合上书突然想出门走走,看看那些我无数次路过却从没仔细瞧的草木,品品它们的美,查查它们的名字和来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与植物的关系,有人从小就亲近,有人成年后逐渐才开始亲近,我一直觉得我是典型的慢热型,人生40慢慢开始明白人生,慢慢开始对前半生有了回忆和沉淀,慢慢安静下来简单快乐的享受每一天。而这样的用心里,就有对身边环境植物的喜爱。读马先生的这本书,在这个暑热难耐的夏天,是宅家的乐趣,想起了那些户外曾经让我无限次迷恋的植物的美好,那是勃勃的生机呀。引经据典,查文勘误,是一本有情怀、有专业、有记忆的好书!
书与植物的生活,在故纸堆里找寻植物文化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