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恶的科学的封面

恶的科学

[英] 西蒙·巴伦-科恩

出版时间

2018-09-01

ISBN

9787559810397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恶”的来源和人性本质的探讨从未停止。而《恶的科学》正是这样一部旨在揭开人性黑暗面的力作。它通过丰富的案例和严谨的科学研究,带领我们深入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作者简介
西蒙·巴伦-科恩,1958年出生,是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和剑桥大学精神病理学教授。他也是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的主任和三一学院的研究员。巴伦-科恩毕业于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其著作如《恶的科学》和《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等,对自闭症和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翻译者高天羽,笔名“红猪”,是《环球科学》杂志与果壳网的资深翻译,也翻译了巴伦-科恩的多部作品。
推荐理由
《恶的科学》以科学的角度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深入分析了“恶”的根源,并提出了“共情腐蚀”的概念。本书结合了历史案例、心理学研究以及生物学探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人性探讨。它不仅揭示了共情能力在个体间的差异,还探讨了共情障碍的形成原因及治疗方法,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了解人性黑暗面和共情机制的读者
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师
以及对解决人际关系、家庭、职场和国际关系中的冲突感兴趣的读者。
书籍脑图
用户评论
大佬太不会写书了。这个题材如果交给专业的科学作家来组织,能有趣上好几倍。
当然我得大部分承认作者对于共情的分析和总结,我也觉得某些行为偏差或者恶行是因为共情失调或共情短路,但是对于得出一个“要理解任何人任何行为”的结论就太傻逼了。借郭德纲老师一句就是,对于那些劝你要大度的人,你一定要离得远点,要不然雷霹着他时候会连累到你。
共情度高低和施恶行为本身之间不存在直接因果关系。以科学数据和神经学试验来简单衡量人性,结论下得未免太容易了,最后有点贩卖“共情鸡汤”。话说作者不打算再继续写本为何极权和暴政更能催生“共情腐蚀”吗?
非常hardcore脑科学著作,虽然作者承认共情能力和基因遗传、社会文化影响两方面都有关,但后一方面没有深入展开,想看其他有没有这条脉络的著述。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发现:科学研究发现男性的共情能力平均低于女性,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让男性理解女性生存困境为什么那么难。
作者拥有一颗圣母心,共情水平较高。仍想拯救犯下极端罪恶的人,认为“他们哪怕心里只有1%的人性就还有作为人的权利”。当然作者也探讨了监禁、死刑等惩罚性措施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犯罪性质的多样性。 对于作者反对死刑的观点,但我只想问:1.这样对死者公平吗?死者失去的生命就不重要了?犯人不需为此负上沉重的代价吗?2.恢复共情回归社会能保证不会再犯吗?
非常好的视角。”恶“这种词汇带有一种命定论的神秘色彩,仿佛“我们”和“恶人“的差距如人与狗一般是两个不同的品种。但是作者以共情能力来解释恶这个词的内涵,让种种恶行得以被理解与认识。
恩,怎么说呢,作者将“恶”定义成一种“共情缺失”这一观点一开始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临床案例和科学实例,也进一步的阐述了0度共情正面型与负面型的差异。不过后面的运用这一理论对待社会问题的圣母心解决方案却整体拉大胯了,承认人的认知不同而去豁免死刑,实在是目前的我无法认同的。从共情这一方向深入呼吁而并没有更有效的科学解决方案拉低了可读性
学点脑科学
用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一些人没有共情能力,为什么能做出残忍的事情。角度很新颖,但对于共情的力量可能有些绝对化了,看下来有一种只谈理论和个例而没有结合真实背景的感觉,共情不可能是“万能溶剂”
提供了很棒的神经科学角度,但还是片面。没有探讨人群内不倾向回避痛苦而是对于禁忌寻求刺激的现象,这种情况下是否共情高反而更具备恶的条件。共情腐蚀也有待更多社会科学层面探讨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