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悲伤的力量的封面

悲伤的力量

[英]朱莉娅·塞缪尔

出版时间

2018-12-01

ISBN

9787559811998

评分

★★★★★

标签

心理学

书籍介绍
面对并理解死亡带来的悲伤,获得生活的意义与力量。 这不光是勇敢者的功课,而是所有人的! “真正伤害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代人的,并不是悲伤所带来的痛苦本身,而是他们为了逃避痛苦所做的事情。”“悲伤不是可以靠斗争去克服的东西,死亡带来的悲伤也被深深误解。”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读到15则关于爱,失亲,面对自己的死亡以及抚平悲伤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悲伤如何揭开我们最深的恐惧、撕掉我们自我保护的外衣并使我们最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 作者带我们走近有关悲伤的禁忌与迷思,让我们尊重并理解悲伤的过程——读完《悲伤的力量》,我们对生命与爱会有更深刻的体认与感悟。 朱莉娅·塞缪尔 Julia Samuel 悲伤心理治疗师,伦敦圣玛丽医院妇幼保健先驱人物,英国丧亲儿童基金会(Child Bereavement UK)创始人,服务于英国国民保健署(NHS),同时创办个人诊所,25年来为无数丧亲家庭提供了专业心理辅导。 黄菡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心理学博士,江苏省委党校社会文化教研部教授、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译著有《中国都市消费革命》《男性气质的终结》。
目录
致中国读者|
|To Chinese Readers
译者序|对于死亡,我想了解和谈论
绪论|Introduction
理解悲伤|Understanding grief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057 【豆瓣鉴书团】《悲伤的力量》读后感 心情沉重的读完这本书,如临其境。 但是,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多的是去关怀那些需要我们关怀的失亲人。 爱越多,你所承受的悲伤越多。失亲,或不可避免,或意外,对我们都会造成不可恢复的创伤。 首先要积极面对,保证知情,包括孩子。其次要正确的面对悲伤,悲伤不可抹去,但新的生活扩大范围,最终扩展更大范围的积极的因素。 书中亮点,临终关怀,儿童知情。可以扩展阅读。有相关的书。 积极面对悲伤,生活无限美好!
可能是存在一些文化差异。作者的表达和叙述本身都是不错的。但是整篇并没有给予我一些我需要的东西。还是很佩服英国人对于沟通上比我们要好的太多。他们的不吝表达大概也给了他们对抗很多悲伤的勇气和力量。
与传闻落差较大。比较失望。预期是触动心灵的。结果文字生硬,内容简略,缺乏沉浸感。很多故事仅用“我们聊了许多…”来省略心理转变过程。
排斥死亡的同时,我们不可避免也在排斥生活的丰富性
一位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手记,很简单,但对中国的大部分人来说是缺失的力量
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它有作者和译者的双签,买回来之后尝试阅读,开头是讲失去伴侣,单身无感,弃了。 后来又被喜欢的主播安利这本书,于是又捡起来,读了面对自己的死亡反思和失去父母的反思,以及应对悲伤我们需要做的事这三个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讲如何像孩子解释亲人的亡故时,它给出的方法,很具体,也可行,就很好。可以感受得到,作者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用我们这样非专业人士可以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述,还会结合真实的案例(虽然我没读),必要时还会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法,可以说很良心的一本书了! 剩余的部分关于失去伴侣、失去子女、失去手足,暂时不涉及这些社会关系,不太有代入感,但未来一定还会重新捡起来读的一本书。
书是不错的书,但是并没有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着力于具体案例的描述,很少作为心理干预与支持方面的方法。每一章节的“反思”部分,会打开一部分的认知,帮助人更好地了解、理解悲伤。
关于如何面对死亡。 一些段落写得太文艺,读着怪怪的。案例转折也很模糊,怎么转变的一笔带过,最关注的地方写得最不清晰。 除此之外,每部分后面的总结挺有启发意义。
20年夏天或者是19年的夏天,在深业上城的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书,这段记忆很模糊,但应该是失去母亲后,让我在书店的牌面中一下子拿到了手里,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去看。 时间到了现在,我又重新借到了这本书,想从事例中找到一些安慰和知识。时间过了两年,我对这类书的好奇也减少了,主要是因为结构设置的及其相似,事例+感受基本是心理学热销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