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重逢的封面

重逢

[英] 弗雷德·乌尔曼

出版时间

2019-04-01

ISBN

9787559813183

评分

★★★★★
书籍介绍
《重逢》这部“小杰作”(阿瑟·库斯勒)讲述了德国第三帝国崛起前夕,两个身份迥异的少年之间的友谊与命运。一位是身世显赫的小伯爵康拉丁,一位是犹太医生的儿子汉斯,从他们十六岁相识成为莫逆之交,到后来令人心碎的误解与决裂,直至三十年后的清算。故事以犹太男孩汉斯的口吻讲述,背景是那个“为了保持优等民族的纯正性而将无数尸体焚烧成灰烬的年代”,但却是以一种隽永哀愁的小调写成的。书页中有士瓦本柔和宁静、遍布果园的淡蓝色群山,少年们在散发着乳香的黑森林和莱茵河谷中远足漫游,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梨子,野玫瑰遍地盛放……汉斯的家族已在德国生活几个世纪,他的父亲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次负伤并被授予十字勋章,而总爱在苹果树下做针线的母亲热心慈善,喜爱歌剧,从未想过会有任何正常人来质疑他们在这个国家生活和死亡的权利。但暴雨将至,“他被逐出了德国,他的父母被迫自杀了,然而这个中篇留下的余味,却是内卡河和莱茵河畔深色小木屋里当地葡萄酒的芳香。书里没有瓦格纳式的狂暴;它就好像是莫扎特重写了《诸神的黄昏》”。 关于友谊、亲情与对故国深沉的爱,《重逢》是“值得更多人读到的艺术佳作”(麦克尤恩),犹如挽歌穿越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沉痛历史,并在其中重新找到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正午的黑暗》作者阿瑟•库斯勒作序推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亲自执笔本书剧本改编,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32年,德国斯图加特市维滕贝格的亚历山大中学,16岁犹太少年汉斯•施瓦茨的班上转来了一个男孩。这个全名“康拉丁•冯•霍亨费尔斯伯爵”的少年是当地显赫贵族的后代,他的到来令全班师生都拘谨起来。 汉斯同其他男孩一样渴望引起康拉丁的注意,而一次偶然的机会,由于对荷尔德林和希腊古钱币的共同热爱,他真的与康拉丁成了莫逆之交。但这份友谊从一开始就笼罩着第三帝国的阴影,反犹形势不断恶化,身份迥异的汉斯与康拉丁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虽然说好了继续做朋友,这段友谊还是走向了尾声。汉斯的父母决定将他一人送往美国;这是汉斯在德国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但临别前两个男孩没能真正和解。 三十年后,生活在美国的汉斯成了一个成功的律师,知道父母被迫自杀的消息后,他再未翻开一页荷尔德林的诗集,并试图忘掉那场战争和自己作为德国人的过去。一天,热衷慈善的汉斯收到了亚历山大中学寄来的一封信,信中附有二战中死难的校友名册……汉斯与康拉丁,能否在世界的另一边重逢? 弗雷德•乌尔曼(Fred Uhlman,1901—1985),德裔英国作家、画家、律师,出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富庶的犹太中产家庭,获图宾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33年希特勒上台,乌尔曼流亡巴黎,卖画谋生,自1935年首次举办画展以来,作品被多家知名博物馆或画廊收藏。1936 年迁居英国,在家中庇护了斯蒂芬•茨威格等多位流离失所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乌尔曼以英文进行写作,只留下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重逢》首版于1971年,全球先后有67个版本。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亲自执笔本书剧本改编,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目录
作者简介
序言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晚风归途,少年长谈,不知黑夜将临,不知果园、野玫瑰、荷尔德林都将烧成灰烬,故事戛然而止,像一声永恒的夏日闷雷。
冯.霍亨费尔斯,康拉丁,牵及刺杀希特勒计划。被处决。
2019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感谢它给我的今年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少年和德国贵族之子的友谊会受到纳粹统治的考验吗?读读这本书吧,结尾让人泪目。 一个人无法为一百万甚至一千万人的悲剧感到痛苦,但对于别人娓娓道来的友谊、亲情却能感同身受,乌尔曼用优雅真诚的语言带我们走进了他笔下的世界,跟着他一起笑,一起哭。 这本书还能让人回忆起我们少年时面对父母时的心态,叛逆、疏离却又压抑着的感情。 读的时候想起了《烛烬》,又感受到了那种只属于年轻人的、已经逝去很多年的、带着无限柔情、严肃、无条件和悲剧性的友谊。
流亡作家用异国的语言追忆自己故国时光的杰作。雅歌塔《儿童日记》是作家用异国语言精心雕琢留下的黑色印记,《重逢》是乌尔曼即使用异国语言也掩藏不住的对童年和故土的扼腕回溯。爱他们。
“他于一九三二年二月来到我的生活,从此再未离开。我能记得我的目光初次落到这个男孩身上的日子和时刻,他将成为我最大的幸福,最深的绝望。” 三十年后,他们终于重逢了。
令人感触最深的是德裔犹太人眼中的德国。男主的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医生,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在一战时担任军官,最后穿着军装戴着铁十字勋章羞辱那个来羞辱他的nazis,真的是.....荒诞又无奈。在落榜美术生上台前他们真的是忠于这个国家的,甚至认为他带来的风暴只是一点小小的牛皮癣。确实,中世纪时最早驱逐犹太人的还是英国,东欧人也恨他们,从红胡子腓特烈开始,德国对犹太人还是非常包容的。乌尔曼笔下的南德风光真的好美,我仿佛回到当年看黑塞小说里描述风景的时刻。两位男主的友谊也有黑塞双男主设定的味道,不过少了点思辨,留白居多。揭释康拉德结局的最后一句话真的好绝,煞尾刀死我。语言真的好优美惆怅,这一点必须吹一吹。
被结尾刺中心脏。“在永恒的尺度下,我们无一不是失败者。当最后的黑暗降临时,一切都是无用的。”
于花名册读到你的名字,我与那个“能满足我对于友谊的浪漫主义理想,真正仰慕并愿意为之而死,懂得我对于完全的信任、忠诚与自我牺牲的要求,最大的幸福和最深的绝望”的朋友于此刻重逢。 原以为可能是一个“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这样的故事,但没想到结局让我热泪盈眶。热烈的友情从来不逊于世间任何一份感情,真好啊,彼此都未辜负那段神采飞扬的青春。
“我之前听说过吞噬了千百条生命的地震和吞没岛屿的海啸。我读到黄河里淹死过上百万人,长江中淹死过两百万人。我知道一百万士兵死在了凡尔登。但这些都是抽象的——数字、统计数据、信息。一个人无法为一百万人感到痛苦。”
近期最喜欢的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