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奥斯特利茨的封面

奥斯特利茨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出版时间

2019-01-01

ISBN

9787559814234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在历史的长河中,战争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奥斯特利茨》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苦难和挣扎的时代。作者塞巴尔德以其细腻的笔触,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战争的现实相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
作者简介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1944年出生于德国,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教授。大器晚成,作品以深刻的时间主题著称,被誉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他获多项文学奖项,代表作有《移居者》《眩晕》《土星之环》《奥斯特利茨》等。其中,《奥斯特利茨》是其最具野心的著作,展示了其对时间主题的深入探讨。2001年因车祸去世,但名声在死后直线上升。
推荐理由
《奥斯特利茨》是一部深刻揭示二战时期犹太人苦难经历的文学作品。作者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奥斯特利茨的回忆与战争中的残酷景象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主人公对生命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本书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对战争、生命和人性的全新视角。
适合哪些人读
对二战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关注人性探讨和生命意义的读者
追求心灵成长、希望从历史中汲取力量的个人。
用户评论
若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试试塞巴尔德吧。如卡夫卡及博尔赫斯这般的大师之魂正活在塞巴尔德身上。对塞巴尔德来说,那些“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也想要对其提供解答。——《华尔街日报》
我感觉,与照片和电影竞争的冲动是二十世纪各种文学实验的内在动力之一。就像在摄影技术的冲击下,绘画艺术从具象走向了抽象。而在《奥斯特利茨》一书中照片成为了一种语言,承担着核心的叙事功能。这些照片本身是真的,当它们又是作为虚构的元素出现在小说里。——这种“写法”令人印象深刻,且富有启发性。
零落的跳跃的行笔,描摹欧洲的最深夜。长句被用以镶嵌这些词语,圈拢所有情绪,不能宣泄。奥斯特利茨的追寻也像一次难以突破的包围,难以勘破的梦。奥斯维辛。
英国作家Geoff Dyer评论塞巴尔德,说他的作品有“身后”(posthumous)感,仿佛是逝去的人在世界的另一段进行叙述。他的作品通常由“我”或者是一个人物的口述开始,把回忆录、小说、旅行文学、历史和传记混为一团,插入生活化的影像——像是手机拍出来的低像素照片、黑白的家庭合影、或是一张19世纪的明信片和地图,不分段的长篇论述,让人无法从中迅速地抽离或提取,这接近于我们面对记忆时的处境,也不断地在对尼采的“我们需要多少记忆”的问题作出回应。
个体性和历史性的综合,虚构和真实之间界限的消泯,对知识的迷恋,建筑、音乐、文学和历史的交融,对黑暗本源的探求和逼问,绝望情绪的无解。新版本,译文无变动,但译者后记中,直接将旧版的写作日期“2008”改成“2018”,这点有点猥琐。
奥斯特里茨具有多重含义:一场战役发生的地点;雅克的真实姓氏;当雅克找到了亲身父母被送往集中营的真相,他发现这也是二战时德国人用于储存犹太人财产的仓库名。在多重叙述中,雅克的身世变成了一个隐秘而破碎的谜团。他不断地在历史中追寻死者的痕迹,试图从公共的名字中找回私人的东西。借助不同媒介和形式,塞巴尔德把现实和虚构相混合,让两个范畴在碰撞中“产生一种新的真实——虚构的真实”。在其中,生者呼唤死者的归来,抵抗他们在历史洪流中注定隐没的命运。
最后一本塞巴尔德,今年的第两百本书。我在《移民》里写塞巴尔德的文笔“在废墟中踱步,而走的每一寸路都是灰尘与虚无的阳光味”,此处我依旧可为他继续作譬喻的补充。沿着化石式的叙事痕迹,我们终于获得了考古学意义上的归乡。
通过空间寻找时间丧失的记忆,始终在场的民族伤痕,记录性的照片,历史被还原成的动作或场景里有太多被遗忘的个体
书在傍晚中结束,而我也在黑暗中停留了很久,这本书太沉重了,全程没有撕心裂肺的呐喊,没有无以抑制的痛哭,奥斯特里茨是这样的冷静,但又是那样的迷茫与悲伤,塞巴尔德成功的透过纸面将一种却无法用言语描述的痛苦传给了读者,全文没有任何分段, 但第一人称的叙述不断的被切割,甚至在薇拉叙述的时候形成的一种嵌套性的诉说与断裂,他总是瞬间把我推到现实中去,现实介入,现实成为现实。对时间进行完美的精准的运用,一种近似灵视的历史与回忆割裂却又交融的放在一起。“我们在过去,在已逝去和大部分已经灰飞烟灭的事物中也有约定,我们必须在那里,在类似时间的另一头,去搜寻与我们有关联的一些人和地?”“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塞巴尔德没有像策兰那样去挑战直面这份残忍,而是以一种无法言说的文字,时间回溯到奥斯维辛之中与之前。
陌生化、作者隐形、不分段、跳跃叙述……过于先锋的描写手法,有点门槛。
书籍解析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