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的封面

康德历史哲学论文集

[德] 康德

出版时间

2020-01-14

ISBN

9787559821676

评分

★★★★★
书籍介绍

康德的历史哲学长久以来一直为中文学术界所忽略,往往被视为过渡到黑格尔与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桥梁,而不是一套成熟的理论。但这确实是个很不幸的误解,因为康德历史哲学自成一派,与黑格尔、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分属不同的类型。康德本人虽未撰写一部讨论历史哲学的专著,但有八篇重要的文章直接涉及历史哲学。

本书包括这八篇文章的译文及注释,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研究书目供读者参考。通过本译作,读者可以了解康德的历史观、对“启蒙”和“人类意志”的独特理解、对“永久和平”的追求,以及康德哲学系统中“自然”的终极目的。

以研究康德哲学为志业的学者李明辉先生,留学德国获得哲学博士后,致力于康德著作之翻译,且不时核对三种英译本及何兆武先生的中译本,直接从德文精心翻译并修订译文,终以此译本贡献于读者。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4.22-1804.2.12)

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1740年,就读于哥尼斯堡大学。1746-1755年,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获得哥尼斯堡大学硕士学位(相当于博士),留校任教。1797年,年老力衰,终止授课。

在哲学方面,康德继承启蒙哲学传统,综合欧陆唯理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形成其批判哲学,开启从费希特到黑格尔的德国理念论;就其原创力和影响力而言,洵为近代西方哲学家第一人。“回到康德去!”——无论是康德的追随者还是反对者,皆如斯说。

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道德底形而上学的奠基》《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等。

译者介绍

李明辉

1953年生于台北市。1986年获得德国伯恩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合聘教授...

(展开全部)

目录
译者序 / i
导论:康德的“历史”概念及其历史哲学 / v
凡例 / xxxiii
康德著作缩写表 / xxxiv
在世界公民底观点下的普遍历史之理念 / 00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Historie和Geschichte的区分,后者指一种带有目的论色彩的作为人类精神存在的历史本身,康德主要依据Geschichte的观点来研究历史从,Geschichte的角度看,史料不等同于历史,人类理性的充分发展是历史发展的目标,只有启蒙之民族方有历史可言。康德认为历史的最终状态是在人类之间行使一套共同的宪法(法权:人之自由+臣民之平等+公民之独立,但是仍然保留国家,其本质是一种国际联盟),此为永久的和平。这种和平主要要求合法性(法权或人类外在关系的合理性),因此在实践上实现这套宪法不需要严格的道德性(虽然理论上仍然要以“应当”为出发点),甚至可能需要利用人的自利心理。是故不同于永远无法企及的德福一致,永久的和平是可以实现的,其实现之日,也是人类理性获得充分发展之时。
在黄涛教授的指导下研读 作为正式学习康德哲学体系的过渡 大概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忘记老师身上的人文光辉和对哲学的热情
底:是“的”的异体字。底,通“的”;可以理解为“的”的意思。 普通人了解了解就行,相当内行的一本书,比较晦涩难懂。
看到评论里有人说书中"通篇错字'底'“,其实正是这个“底”字使得康德的原意能够被用汉语更加精确地表达出来,牟宗三用“的”和“底”来区分儒家和康德两种不同形态的“形上学”,他建立的“道德的形上学”为Moral metaphysics,而康德建立的“道德底形上学”则为Metaphysics of morals,李明辉先生在其康德翻译中继承牟宗三先生的区分继续使用“底”作为一种所有格。
康德后期著作都可以视为其伦理学思想的延续,相较于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更具非纯粹性。李明辉以Historie和Geschichte的区分来阐明康德无意于“第四批判”,而是历史非理性的批判。晚近以来Horn提出的“非理想规范型”政治哲学把历史哲学纳入进来以弥补法权论的不足,因此这提醒我们,如果想理解后期著作,一方面必须理解康德的自由体系,从先验自由到实践自由,另一方面必须理解自然目的论与人性观。
看不懂,只能先囫囵吞枣地翻下去,以抚平自己因浅薄而焦躁的内心
生涩难读,这翻译真是费劲
规范性的历史目的论。试图在道德与历史之间划界:对现实的妥协和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