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的封面

中国的新型非正规经济

黄宗智

出版时间

2020-06-01

ISBN

9787559828255

评分

★★★★★

标签

经济

书籍介绍

本书汇集、综合了黄宗智教授最近十年来关于“非正规经济”研究的最新成果。所谓的“非正规经济”指的是没有或少有法律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城镇就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中,绝大多数的城镇就业人员都享有法律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就业权利。但在之后的三十多年中,出现了先是极其快速扩增的、 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在小城镇非正规就业,而后是离土离乡的农民工大规模在城市非正规就业。同时,出现了先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小国企员工的“下岗”,也就是去正规化,后是最近十年城市大国企、事业单位和成规模民营企业的许多就业人员从法定正规“劳动关系”被转入非正规的临时性“劳务关系”。此外,许多新就业人员被直接纳入劳务关系。到2015年,非正规就业人员总数已经占到所有城镇就业人员的约四分之三,即四亿人员中的三亿,正规人员则仅占四分之一。这是个翻天覆地的变革。

本书的研究取向亦坚持从实践到概念再回到实践的程序,从中国社会经济的基本实际出发,并通过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的视野,比较各种西方理论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作者关于中国非正规经济的思考。

黄宗智,1940年生,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Professor,Above Scale),2004年荣休。先后担任中国研究中心创办主任(1986—1995年),Modern China(1975年至今)创刊编辑,《中国乡村研究》(2003年至今)与国际版Rural China(2010年至今)创刊编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农村社会经济史三卷本:《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英文版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英文版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超越左右:从实践历史探寻中国农村发展出路》;法律史三卷本:《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法典、习俗与司法实践:清代与民国的比较》《过去和现在:中...

(展开全部)

目录
总 序 探寻扎根于(中国)实际的社会科学
导 论
第一章 重新认识中国劳动人民:劳动法规的历史演变与当前的
非正规经济
第二章 非正规经济:理论、话语与意识形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现如今流行的内卷一词即源自黄宗智。黄老近十年的最新研究仍然很接地气,发现了农村的隐性农业革命和小农场的优势,发现了第三财政的重庆试验,发现了对中国占五分之四的非正规经济就业人员群体的具体情况,对劳务派遣人员群体和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危难群体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跨越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多学科,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社会科学学者。读罢此书,才能更深刻地懂得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
人口(户籍)、经济模式,和作为“例外状态”/例外路径的总体逻辑,共同遥指红色政权近百年来的劳动法及其相关实践序列,从瑞金开始。其实上述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是政治问题,议题方面可以和温铁军(城乡二元结构建构/生成的政治考量)、熊易寒(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研究)的书对写对读。
章与章之间重复略多。第一二章的重要结论是“城镇正规人员与全国工农人员相比,前者占六分之一,后者占六分之五”。第三章的重点概念是“半工半耕”和“隐性农业革命”,论述较为简略,也许要回溯第一卷。第四五章是很棒的理论进路分析和改革历程综述。第六章提及的新生代农民工应有更多的关注。第七八章的档案研究虽然简单但有模式化的解释作用(指坚持劳务派遣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结语有一定的启发性。
本书是黄宗智教授“实践社会科学与中国研究”系列的第三卷,集中研究一个尚未受到充分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非正规经济,是一个全球通行的学术与社会经济概念,指没有或少有法律保护和社会福利的城镇就业。中国城镇就业人员的大多数来自“半工半耕”家庭的农村户籍人员。他们与其农村家庭组成真正的城乡“劳动者”的绝大多数。本书旨在“重新认识中国的劳动人民”,梳理了半工半耕的小农家庭与非正规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非正规经济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的视野,提出作者关于中国非正规经济的思考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建议。同时,作者毫不避讳中国近四十年来非正规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问题,如严重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非正规就业人员缺乏法律保障、乡村困境等。
本来是想了解个体户经济相关的非正规经济内容,但是书中论述似乎更关注非正规经济下的劳工困境(感觉这一部分最精彩的是相关的法律案例分析)。论文集看起来比较繁复,但实际反复点出了重要现象:强力的国家-政党机器主导的市场化改革、生命力极强的“半耕半工”小农家庭化生产结构和全球资本的拓展相汇总,构成了当下中国经济社会的非正规特征。还是很有启发的。
引用第二章。
并非橄榄形的社会结构,并没有到刘易斯拐点,五大巧合发人深醒的启示是不要企图用理论去套现实。理论只是总结不是预测。我们的社会结构刚好有一个大底座(骑手)和中产(消费者)。进出口占gdp比重过高且利润不在国内,但对底部人民(非正式劳工)正是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换来了如此高的增长。如何平衡这部分增长和底部人民收入的提升是接下来的关键。最后的劳工仲裁想到了前阵子别人发我的pdd您的股票已有99.99%。ps:好在先读过置身事内和亚洲大趋势的农业部分,不然更看不懂了。
结合发在《开放时代》2011年的文章——《中国非正规经济》一起来看,不管研究者的马克思主义色彩过重还是从新自由主义的治理术角度看待非正规经济,非正规经济都是需要关注和保障的领域。
原欲说很多,发现没必要。此书当作血淋淋事实了解,实教科书的一次次上演。说白了就是资本制造的产业后备军。资本愈发“胜利”,也就愈发暴露其弱点,愈发不做人。劳务派遣?美其名劳动合同?不就是黑三角贸易的重演吗?咋的?生产者被当作人了,在市场上是平等个体?唯一可说明的是已被说烂的点,法权是斗争来的,是实践之概念。西方资本苦于工运,转而转移生产场域,向全球扩张,制造无数产业后备军,即使企图分化无产者,埋葬资本的也必然是无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