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还乡的封面

还乡

[英] 托马斯·哈代

出版时间

2021-03-01

ISBN

9787559829559

评分

★★★★★
书籍介绍
★胡适、钱锺书青睐的翻译家张谷若译“哈代三书”,外国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理想藏书”,英语文学中译的三颗明珠,翻译家们研磨学习的盛誉范本——张谷若青年时代以成功译介哈代《还乡》一举成名,继而受胡适委托翻译《德伯家的苔丝》,受到钱锺书等大家的一致赞赏,数十年来以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读哈代,就读张谷若的译本。” ★“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英国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哈代所给予我们的,不是关于某时某地生活的写照。这是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展现在一种强烈的想象力、一种深刻的诗意的天才和一颗温柔而仁慈的心灵面前时所显示出来的幻象”。(弗吉尼亚·伍尔夫) ★接通当下经验、值得一再重读的大师经典——哈代“所展现出的视野与洞察是与我们同时代的”(哈罗德·布鲁姆),犹如一阵恒久吹拂的强风,古老的经验裹挟着复杂的情感、开阔的风光、丰沛的诗意、深刻的悲悯,一直吹向我们今日今时的生活。 《还乡》(1878)是哈代具有代表性的“性格与环境的小说”,也是哈代创作中期的重要成果,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杰作。故事讲述了年轻有为的青年克林·姚伯从巴黎还乡,自愿抛弃繁华世界纷扰劳烦的的生活,试图在爱敦荒原的穷乡僻壤开创一番经邦济世、开蒙启智的事业,却遭遇了重重阻挠。女主人公游苔莎生于繁华世界,流落苍莽未凿的荒原,并意欲逃离荒原。夫妻二人都不满于现状,具有超出荒原人传统习俗的现代意识,但彼此格格不入,婚后冲突愈演愈烈,加之命运拨弄,最终酿成悲剧。游苔莎是哈代为世界文学画廊贡献的一位深沉浑厚、魅力经久不衰的女性形象,一尊具有凡人七情六欲的异教女神,她的叛逆、追求、烦恼和幻灭,都超前于哈代所处的时代,而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视野、洞察与感性深刻地共鸣。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一生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大量中短篇小说和诗集,其小说作品以深邃的悲剧特质、无与伦比的自然描摹功力以及对时代的冷静观照著称,代表作包括《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等。弗吉尼亚·伍尔夫称他是“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美国文学评论家卡尔·韦伯将之誉为“英国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
目录
原序
第一卷 三女性
一 一片苍茫万古如斯
二 人物和愁恨在荒原上携手出现
三 乡间的风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同样的荒原在不同人眼中却是不同的风景,对于克林荒原是实现梦想的场所,对于游苔莎却是束缚的牢笼,如此三观不一致的两个人的结合注定了只会发生悲剧。或许他们都应像朵荪那样自然的接受与感受荒原,才会被荒原所治愈——“春天来了,使她安顿;夏天来了,使她宁静;秋天来了,她开始觉到安慰”。 所以说,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呢?抗争,逃离,还是随波逐流?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逃避责任,因欲而伤害他人却定是不可取的。 另,书中哈代对荒原的描写真的很美,将荒原与人的结合也写得真是妙呢。
还乡,也许并不是回到乡村生活的意思。而是回到旷野、回到自然、回到原始、回到人类精神故乡的隐喻。在爱敦荒原,“地上地下,周围一切,都像天上的星辰一样,从有史以来一直到现在,就丝毫没生变化,那时候,我们那种随人间世事的变幻而漂泊无着的感觉、面对无法压伏的新异而骚动不宁的心情,就得到安定,有所寄托”。离开城市的便捷、明亮,回到乡村去忍受不便;为一餐饭一件衣吃苦受罪;日落后,枯坐在那些侵袭人的黑暗中,任想象恐吓你或者安慰你。也许在这种粗粝的生活中,会有现代人久违的、生命的尊严生长。诗人是想提醒现代人类,别忘记,还有一个精神的旷野,亘古、恒久为我们存在。此译本注释很见功底,用的是中国传统训诂的办法。经常引同时代作品、作家其他作品做背景介绍和名词解释,清晰、晓畅、可靠。
尤苔莎最后在暴风雨中的独白让人心碎,她陷入到了命运的泥沼中,越反抗越无法解脱,最后在理想与道德的死结中被命运淹没。这本书充满了争吵,善良人与善良人之间的撕心裂肺的争吵,他们都有无法退让的理由,在咄咄逼人中将故事推向万劫不复,死亡总是比谅解先到一步。哈代真是一个顶悲悯的人啊,无比繁复温柔的景色描写和心里描写交织在一起,让人对每一个角色都心生同情。最后还是要吐槽一句,哈代你个死掉书袋。
游苔莎,这个荒原之上低语的孤寂灵魂,与她精神上的姐妹爱玛何其相似——同样曾热烈奋力地想要挣脱生命的庸常与贫瘠,去过另一种在别处的生活,却终于在绮梦幻灭的时刻不可避免地走向自戕。务实理智者看来,其人生实在沦为一场不合时宜的追求与天真草率的狂想。然而应该知道的是,因为轻视激情而显示出的傲慢并不值得骄傲,渴望逃离的焦灼也不该受嘲谑,赌上性命这唯一底牌的突围,能多惨烈就会有多壮丽。 有时候真厌烦了哈代的琐细冗长与持重乏味。但想到他像织毛衣一样在纸页上钩织那些绵密幽暗的故事,在爱敦荒原上铺展开无可收回的沉重命运之网,以上帝之眼默然观看生命力量的奔涌与消蚀,每每这时,又总会沉醉动容于这种古典质朴的叙述。
第三本哈代 并不享受阅读哈代的过程 只是单纯喜欢哈代故事的结局
开头和结尾的对照和呼应令人唏嘘 婚礼上的插科打诨 成日游荡在荒原上的人影 只不过换了主角 哈代笔下的命运总是意外地猝不及防
理解和喜欢每一个角色,除了韦狄。作者对环境的描写真是太到位了~还有随时随地在荒原散步真是太羡慕了,让我想起了李娟在阿勒泰可以花整个半天去散步,累了就倒在草地上午睡。
这部书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风景、静物的描写。对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个人觉得略逊于《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可能是因为我个人不太喜欢游苔莎的性格,所以难免爱屋及乌。心气志大,不甘于平庸的人生,这本身并没有错,遗憾的是那个时代没有办法给女性提供实现那种志向的机会。游苔莎就像一团烈焰,但是没法燎原,荒原反而成了她的枷锁,她自身对爱情的期待、犹疑反复、对平淡婚姻的厌倦与不甘加速了她的熄灭。那个时代的女性只能把自身的理想追求寄托在婚姻上,游苔莎和姚伯两个人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这样的婚姻注定是场悲剧。倘若她生在现代,或许能够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成就一段熠熠生辉的璀璨人生。
哈代描写爱敦荒原的那几段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不一样的角度、不落俗套的描写,把荒原的凄凉展现得淋漓尽致,奠定了整个故事的悲剧基调。 不同价值观的两个人,因为一时冲动而结合,必定酿成悲剧。 理想国这套书制作精良,封面设计感强,纸张质感好,字体复古耐看,很有冲动想收一套。张先生的译文也很赞,文艺范满满,很喜欢。
游苔莎绝逼天蝎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