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回归家庭?的封面

回归家庭?

[英]沙尼·奥加德

出版时间

2021-09-01

ISBN

9787559830029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她们曾经是律师、会计师、教师、设计师、记者、医生、出版商、学者……有着高额的薪水和远大的职业前景,最终却有了一个共同的归宿:全职家庭主妇。

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伦敦女性及其伴侣进行了深入采访,这些女性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媒体和政策鼓励职业女性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构建伙伴式的平等夫妻关系。而女性们面对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不友好的职场文化、对家庭妇女的污名化和对育儿事务的贬低……她们牺牲了事业,结果发现家庭也不是真正的避风港。

沙尼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口号和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间的巨大落差:自主选择的背后是结构性的不平等,幸福的表象之下则是深深的愤怒和失望。《回归家庭》希望能够倾听这些女性的心声,并以此为起点,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获得迟来的、真正的平等。

【编辑推荐】

★她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职业女性,本该在职场上大展身手,但是——

性别歧视与职场天花板阻断了 女性的上升空间,高强度和高要求的职场文化吞噬了个人生活。主妇生活进一步削弱她们的职业竞争力,重返职场变得困难重重。她们最终回归家庭,看似出于自愿,实则没有选择。

★ 她们是高喊Girl Power的一代,不做贤妻良母,追求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

一面是《欲望都市》《傲骨贤妻》,以及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等注重自我选择和奋斗、达成事业家庭平衡的女性形象,一面是毫无育儿支持、对家务劳动无限贬低的社会文化。她们抱持着双赢的幻想,陷入两难的窘境,抛弃了事业,却发现家庭也不是避风港。

★她们是新时代全职妈妈,本应在家庭内部和伴侣平等以待,但是——

她们支持着伴侣的高强度工作,独力承担育儿和家庭事务,却成为外人眼中游手好闲的阔太太,家人眼中的寄生虫和仆役。她们努力展现自信与平衡,但压抑和愤怒从未消失。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曹晋作序盛情推荐,直面妇女在家庭、职场的不平等处境和真实心声。

目录
推荐序 特权阶级的全职妈妈与英国当代父权制的再建构/曹晋
前言与致谢
引言
部分
回归家庭:被迫的选择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个问题得根据时代来,以前就不提了,现在请各位孩子妈不要回家,好好奋斗事业。哪怕只是每个月收入几千的,两口子再花几千雇个保姆,也,不,要,回,家!
他们活成了曾经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可是却身不由己
看到这本书出版,才想起来半年前已经读过试读本了,当时还差一点采访了作者本人,现在又成了豆瓣第一个标记这本书的。家庭主妇不算新颖的话题。作者采访了伦敦拥有高等学历的女性及其伴侣,探究这些原本事业前景大好的女性们是如何“阴差阳错”成为家庭主妇的。写得挺好看,虽然读之前对这个主题没有过多期待。
作者对伦敦三十多个中产高学历全职妈妈进行了访谈,这些女性为了孩子和家庭“选择”做全职妈妈,父亲通常都是高薪白领。对这些有学历、有资源的女性来说,曾经在职场上都是有能力的职场白领,有些比丈夫的工作更有前途、收入更高,之后做全职妈妈看似是“自主选择”,但实际是被迫的。作者分析了背后很多的原因,包括新的媒体和政策宣传、出勤主义的职场文化、家庭ceo式的自我标榜、表面平等实则倒退的家务模式、新自由主义对女性自信独立的标榜、新型的妈妈企业家的幻想等等。这本书特别新,提到的很多书、影视作品、社会活动正是自己经历过的,很有熟悉感。总体看下来特别令人唏嘘,摆在女性前面的路上看似美好的幻想实则处处是坑,需要时不时再读一读,以警醒自己不要被幻象迷惑和洗脑。
可读性非常强,不久后定会重读。同样是写流行文本和政策话语,同样是采用深度访谈,Orgad的田野调查做得太细致太好了。几乎每读几段都令我不自觉反思当初在写硕论时我能做哪些努力去提升,日后再写民族志研究我一定会再把这本书翻出来看看,看Orgad是怎么做的。读完后的另一收获是多读懂了一些Berlant的残酷乐观理论。(读完这本书的当日还重温了几集三十而已,顾佳的前期persona大概是十足契合中产完美妻子和完美母亲的stereotype了。有了理论再去看media presentation脑海里的思考就不一样了。
在全职妈妈背后的是超长工作而无暇顾家的爸爸们。这本书表面讲性别平等,但很清晰地呈现了劳动剥削的经济状况。
非共性问题重塑为共性问题,还是国内宽松
看似是做出个人决定的回归家庭,实际还是无法抵抗的外在宏观结构,资本主义与父权制联合起来制造的“全职妈妈实现自我价值”仅仅是一种幻想,底下是全职妈妈被母职、妻职的束缚。无论是私领域的家庭,还是公领域的社会,都应该要为妈妈表达自我、发声抱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想妇女在职场掌握话语权,必须先扭转职场和家庭的局面。 从受访妇女的陈述看来,她们的家庭结构似乎大都没能实现那种灵活性。不只是职场面对员工的家庭需求不知变通,关键在于家庭自身的结构也死板僵化,而女性和她们的丈夫只会延续、巩固僵死的性别角色。严格性别化的家庭结构大多令受访妇女们深感沮丧:尽管她们已经压抑了自己的欲求、默默承受失落,但这种家庭结构以及异性恋规范的婚姻制度,仍旧死死把控着她们的思想、情感、希望和行动。本书所有妇女共同传达的诉求,便是解除那些强大的文化幻想和规范的约束,回归和发掘她们埋在心底的愿望,将公私领域都改造成令她们安心实现愿望的场所。这一诉求希望容许抱怨,并将它去私人化,“直到她不再向它屈服”,直到她能安心地表达愤怒,并建成更完善的社会体系,在职场和家庭中实现长久的迟来的平等
很关切这个议题。更flexible的working arrangement 对这个方面肯定是有益的,希望社会多一些这样的工种(不过这一点和资本家的利益相冲突,所以比较难达到)。国家也应该多提供一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