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电影的口音的封面

电影的口音

[美] 白睿文 编

出版时间

2021-03-31

ISBN

9787559830449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纪录,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故事;第一手访谈资料、10部重要电影作品、63幅珍贵照片,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尽录于此。

【内容简介】

贾樟柯善于用镜头记录时代中小人物,叙述在超现实的经济运动中普通 人的悲欢离,是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

本书是著名中国电影研究专家白睿文对贾樟柯电影的集中访谈,以年代为序,集中探讨了从《小山回家》《小武》到《江湖儿女》等10部重要的电影,也是贾导电影人生的梳理与总结。书中,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的动人经历,分享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创作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反思。

通过访谈文字,我们可以也看出贾导对电影美学、创作理念等的见解,对电影形式的探索,更可见一代电影导演的成长之路。

【名家推荐】

这本书由我在UCLA与白睿文先生在公开课上的对谈发展而来,跨越十余年的创作记忆。白睿文先生的专注和洞察力对我很有启发,这是回望,也是检省。

——贾樟柯

贾樟柯的电影,自20世纪末端逶迤铺陈,以一个连续的轨迹,穿行过21世纪最初的20年。自“独立电影”的倔强、青涩与才名到崛起的中国电影业巨无霸中的平行坐标原点。这也是一个在对话中显露出形态和内涵的故事:关于电影、关于艺术、关于创作与选择,关于生命之河的急缓、汇流、蜿蜒与水中和岸上的偶遇。

——戴锦华

在贾樟柯的电影作品里,可以见证本文提到的中国电影史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写实时代、中国电影新浪潮、商业电影的时代。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时代的关怀。实验性(或称“新浪潮”或“艺术电影”)一直是贾樟柯偏爱的电影模式。

——白睿文

【本书卖点】

1.著名电影、文化学者戴锦华作序,贾樟柯诚挚推荐。

2.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20年电影人生全记录。贾樟柯亲述从汾阳走向世界背后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再现一代导演的执着与探索。

3. 集中探讨了贾樟柯最重要的10部电影,以第一手访谈资料,63幅剧照及拍摄花絮,深度回顾贾樟柯的电影世界。

4.深度剖析贾氏电影美学,揭示“故乡三部曲”等剧情长片的创作秘密,其独特的文艺见解,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电影文化的窗口。

5.中外视野下关于电影与现实的深度思考和碰撞。“贾樟柯所有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对写实主义的关怀。”美国学者白睿文基于对中国文化与电影的研究,对贾导深入访谈,以对话的方式阐释两人看待电影与社会的态度。

6.精致内外双封,严选烫黑工艺,精美双色内文印刷,图文混排,版式舒朗雅致,细腻还原精彩访谈内容,打造舒适阅读感受。

【编辑推荐】

贾樟柯电影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贾樟柯在电影中创作了小武、崔明亮、韩三明、沈涛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也可被视为贾樟柯重新诠释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故事。

大学拍《小山回家》痛苦而重要的经历

和朋友21天拍完《小武》的故事

拍摄《三峡好人》的临时起意

城墙、火车、摩托车、流行歌曲等贾导电影符号

……

这场关于贾樟柯电影的对话

为你呈现一个多元的电影世界

白睿文(Michael Berry)哥伦比亚大学现中国代文学和电影的博士。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兼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著有《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电影的口音:贾樟柯谈贾樟柯》;编著有《Divided Lenses》《重返现代:白先勇、现代文学与现代主义》《雾社事件:台湾历史和文化读本》;中英译作包括《活着》《长恨歌》等书。曾为电影制片公司担任顾问和编剧、曾为红楼梦奖(香港)、金马影展(台湾)、鲜浪潮(香港)担任评委。

目录
前 言
从汾阳到世界
汾阳光阴
成长背景/流行音乐/学生电影/合作伙伴
光影故乡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赫然发现居然没看过贾樟柯的电影。
两位都有旺盛的表达意愿,提问好,也谈得非常细腻。围绕着贾樟柯希望保持独立性、但不接受被边缘化的自我定位,可以看见他在资源争取、电影创作、商业操作、行业参与等方面的诸多努力。尤其喜欢他的“不热切”,以及他极度务实、永不撞南墙的灵活脑袋。
白睿文与贾樟柯的几次映后谈,没有太多新鲜的内容,相当窄的提问,科长也已反复讲述了太多次的回答,偶拾金句:把生命与情感放进电影里面,想象力与细节就会自动生长。赫尔佐格在他谈他的那部《陆上行舟》中说,他想呈现一部关于他最好的著作,于是他配合作者参与创作,这本书则是白睿文的一厢情愿锦上添花,两本书的定价都是78。你的电影还有没有你的口音?科长抛出的一个关键问题。
贾樟柯2018年在UCLA的系列放映+讲座+访谈活动文稿整理而成,尽管有一些重复+过度阐释之处,但贾本人关于电影、创作和艺术的极具深度的思考,清晰可见。他依然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或许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的(电影)“作者”。
有点不值…只是采访式的对谈录,老贾也没说出甚新东西,再次重复过去的话而已……奏仄。
人,难得通透
(西西弗书店消防拴旁)定下心来沉浸其中,时而感动,时而惊奇,时而兴奋,时而认同,时而感同身受,时而鸡皮疙瘩,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讓我對賈樟柯的電影產生了好奇
贾樟柯从早期拍短片开始梳理 科长也有很多“金句” 但提问的方面太重复太窄了。他是真的很欣赏他太太。里面关于故乡和中国电影票房方面的问题的探讨还是非常值得看的
科长于我而言开端在《山河故人》,那时刚上高中,这类电影几乎不在我经验之中,我没睡着。这是一部靠着名字引我买票的电影,是传统文化的口音低语感染。 喜欢科长的口语,儒雅,自然,包裹着文字。看过他的电影,他是拍人的电影编导,闻他为中国电影做的事,他是籍贯山西的中国电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