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奶酪与蛆虫的封面

奶酪与蛆虫

[意]卡洛·金茨堡

出版时间

2021-07-01

ISBN

9787559838056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目录
2013年版前言
英文译者序
英文版前言
意大利文版前言
第1章 梅诺基奥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低于期待值,叙述和分析均有空间。
主人公梅诺基奥的宇宙论非常的自然主义,基本上不太承认绝对永恒智慧的设计,而是相信宇宙演化的自然性,并且把上帝降为这一过程的某种结果。金兹堡好像觉得这可能是农民古老信仰的残余,即便如此这个观念系统大概也经过了反复的理性化才变成这个版本的样子。不过,带有某种自然主义属性的宇宙创生论在东地中海一神传统里虽然早早被至高神设计论取代了,但在其他文明里似乎还是不少见吧。
又名:在一个权威掌握叙事的时代如何独立思考。1.能给予一定思考空间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2. 热爱阅读,并能从中发现自相矛盾之处-> 可能有基础性的谬误。3.能用自己的话(比喻)描述问题和解决方案。4. 有接触异文化经典和旅行的机会。5.站在不同的叙事体系中间(口语vs书面)会带来新的冲击。6. 多与人对话,思想在对话中形成,哪怕没有人理解。精神追求是被压抑的本能,阅读与表达是思考的外现,认知提升是切断绳索。
本书配得起它的名气。中译本翻译得十分流畅,阅读正文时畅快无阻,注释反而需要花很久时间去看。宗教改革和印刷术的传播让这位磨坊主不仅有了表达自己所想的勇气,更知道如何去“利用”流通文本中的话语为自己所用(尽管他经常脱离文本的原本含义)。在磨坊主的智识世界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些书籍的影响,也可以看出路德派、纯洁派、乌托邦主义的影子(论及四元素与“干冷湿热”时也许和体质论也有关系)。通过对磨坊主智识世界、漫长审判过程的还原探析,最终试图明晰个体如何成为“窄众”,乃至工业化以前欧洲大众文化(更确切地说是农民文化)的一个普遍性假说。而这也像书中总强调的米哈伊尔·巴赫金的理论一样,可用“循环运动”(circularity)一词概述:支配文化与被支配文化间的双向循环互动。
三星半,略失望,档案罗列的太多,真正重要分析甚至都不是点到即止,而是过于划水。我以为要描绘传统口头文化与上层精英文化之间复杂的角力,可是最后却用上层文化也存在传统农民文化的根源就结案陈词了,以为会描述和解释梅诺基奥如何曲解、割裂、挪用和篡改圣经字句,结果却磨坊主的特殊身份与口头传统(语焉不详always)搪塞过去,在哈代的《无名的裘德》里,也存在农民对于《圣经》的明显的篡改与挪用 ,可是并没有所谓的口头文化支撑,倒是磨坊主身份的社会负面气质,可以用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姻》的诗句来印证:在布莱克笔下,地狱的入口是一个磨坊。真正令我感兴趣的,是一个人如何在意义确凿的年代重新输出与发明新的意义,在信仰自然地镶嵌在脑海中的时刻,如何“就信仰问题彻夜长谈”,毕竟,这是现代的独立个体才更为热衷的。
强大的资料的收集和展示 从一个事件反映出宗教审判和民智启蒙的吉光片羽。和才看完的苦炼处于差不多的时期 像是给那本小说增加了一个背景白描。
这本书让我自卑。
非常有趣
读过了
看不下去了...历史学家真是又不起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