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帝国的技艺的封面

帝国的技艺

郑非

出版时间

2021-11-01

ISBN

9787559842831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编辑推荐】

※大众政治兴起,古代帝国失效,当代读者更应关注近代帝国

大众政治到来,掠夺型政府消失,以前被“官民关系”遮掩的族群问题必须在大众政治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近代之前,几乎没有一个人类社会有和异己携手共建政治共同体的经验,古代帝国是机械堆积的结果,依赖的是人民的政治冷漠与顺从。从这个角度讲,古代帝国都几乎不是什么让人惊异、眼睛一亮的创举。我们很难说,古代帝国的治理术对现代政治实践能有什么借鉴作用,真正需要观察的,是那些活动在大众政治年代里的帝国。

各近代欧洲帝国的多元性更强,观察它们如何应对大众政治年代所带来的压力,不仅能使我们看到人类政治想象与政治设计的界限,同时也能为现代一些限于多元社会纷争的国度提供某些历史教训,因为它们有的时候也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详述近代帝国的统治压力与应对之道,提纲挈领勾勒帝国的技艺

帝国压力来自内外两个层面 :在内,帝国的扩张、发展与维持会冲击核心区既有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形态,从而破坏本地的政治平衡。在外,近代环境下,核心区对边缘区的统治不能只是简单地以军事优势为基础的统治,而必须有一定的法理基础 ;过去那种上下统治关系,必须以“群群关系”替代,而此群群关系自然也对帝国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为了应对帝国压力,帝国会在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两个维度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

帝国可以选择一个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框架,这决定了帝国是否有一个等级式的集中控制体制,帝国中心与属地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否得到明确说明,权责划分是否明确,边缘属地的官员是由中央指定还是地方产生,以及,在非正式管道层面,中央—属地政府官员之间的交往是重在协商一致还是依靠律令。

此外,帝国的本部人群对待属地人民也可以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内外有别”,将属地的人民与本部的人民分别看待 ;另一种则不做此区分,赋予所有人群以统一的政治公民身份(或认为他们有资格获得此身份)。前者是一种政治隔离,后者则有吸纳/同化的含义。

※直击英、法、奥、俄罗四大帝国治理困境,指陈帝国统治利弊得失

各个近代帝国都有一些根子上的东西使它们偏爱某种设置,使得它们在一段时期对一些地方、人民的处置具有一致性,呈现某种特色。

英国在北美及澳洲的诸殖民地被当时的英国人看成帝国的核心区域,在对它们的处置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体现出英国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

法帝国的建立与设置主要是一个政治行为,所以受到法国共和主义意识形态的极大影响。

哈布斯堡王朝在启蒙时代后在内莱塔尼亚地区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政体,但由于德意志人始终占据人口少数,没法向法国学习,只能另寻他途。

俄罗斯帝国实际上是从一个相当古典的传统帝国演变而来,自然在边陲地区统治薄弱,但又受到一个民族主义时代的推动。

这些都使这些帝国在一段时间内,在一些其认为最重要的区域推行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政策、制度。

本书所描写的四个帝国,虽则各自失败,但都并非被民族主义一击便摧枯拉朽式地瓦解。这四个帝国都进行了某种反抗,虽成效不一,但足以给后人留下历史教训。

那么,对当下的民族国家来说,这些近代帝国的民族治理方略具体能有什么教益呢?如果帝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那些被它统治的地方和人民,因为种种限制,无法被纳入现代民族国家的设定之中,那么,对于处在较相似境地的人们来说,就要学会突破既有的政制设定,在国家的设置中加入足够的弹性。

【内容简介】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目录
序言 航行在民族主义的风暴中 / 001
引言 “帝国”的“通词膨胀”与古今之变 / 013
一 帝国是什么? / 013
二 帝国的古今之变 / 027
三 为什么研究近代帝国? / 037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目前读过的原创世界史著作水平最高的一本,达到与国际学界对话的水准,作者对民族问题的把握在简中界可谓“清流”(在 埴轮书话下半年推荐书单 再详述)
在几场领导“我再简单说两句”继而废话连篇的会议中,独坐一隅,格格不入却饶有兴味得拜读完毕,几时竟有种在朝堂上自动屏蔽帝王喋喋不休却手捧纵横的错觉。 罗马非一日建成,书中剖析的几大帝国却是踩在罗马的肩膀上一度横亘于欧,至今仍有幽灵飘荡与五洲。 帝国的优劣自然由我们这些后人来评,但帝国的遗产才是更值得“玩味”之处。角落里那些移民的广告与新闻就是这味道的后调。 郑教授坐标的建立与定位并以此展开的论述,容我斗胆妄言,颇有《过秦论》的风骨。 当我们在讨论帝国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 书中434页底处“这位皇帝会发现……”
开篇对西方将中国视为帝国的观点进行了强有力地辩驳,以此引申出帝国的定义,从古罗马词语imperium说起,详述帝国定义的历史变化。分别分析四个帝国的发展变迁,对它们进行多维度比较,英帝国的弹性和敏感,法帝国的高调死板,但具有解放性质,奥帝国的制度性隔离政策,俄帝国的专制与薄弱。最后试图给出"帝国的治理建议",尊重自然形成的边界,赋权与解放需要中心人群的支持,保持想象力和危机感等等,即便如此,帝国的统治仍困难重重,如序言所述: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首先说下对本书的一个总体评价,本书应该算目前国内作者最好的原创通俗历史著作了,兼顾了学术性与通俗性,很符合专业人士给普通人写的历史书要求。再说本书内容阿修老师的政治学出身,利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对四大帝国进行全方位的比较,想要理清什么是帝国这个问题,四大帝国不同的特色,英帝国的间接放任,法帝国的专制与死板,但极具解放性,至少名义上接受法国文明的都是法国公民,奥匈帝国的制度性隔离以及俄国的专制与脆弱,帝国的崩溃或许是个必然,社会必定是越来越多元,即使存在的核心与边缘的互相斗争与歧视,这些其实本身就是边缘寻求平等的一种,帝国承受不了这种需求时,崩溃就是自然而然的,换句话说民族国家这种形态如何继续兼容这种不断细分的多元需求是当代的一个巨大问题,当民族国家不能承受时,民族国家的崩溃自然会到来。
對往昔的冷靜解剖中含藏著對當下的關切;中央與邊緣(如水巷臺)、主體與少數(如糸隹藏)應當如何相處,「帝國」的生滅在提醒,「帝國」的成空在揭示。
还可以聊下奥斯曼和清。
虽然稍稍质疑引用文献,但分析和论证过程很精彩。“布尔什维克主义则代表了一个‘更好的帝国’。知识分子遂致力于一个世俗的、非民族的、普世的、在地缘政治上稳定的多元国家,以反对那个在道德上萎缩、不宽容,在地缘政治上也不稳定的、追求‘俄罗斯化’的沙俄国家。从这个角度讲,布尔什维克主义倒是跟俄罗斯帝国的老传统相互呼应。”
以正式/非正式、隔离/非隔离为指标,梳理了一遍四个帝国。虽不是别开生面,但是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用语学院而不晦涩。推荐。
赞赞作者的阅读量。不过总的来说结构是比较简洁和少生成性见解的,很好读
一本类似学术著作,二月只读完这一本纸质,有点不太好读,第二部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