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的封面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

赵刘洋

出版时间

2022-02-01

ISBN

9787559843937

评分

★★★★★

标签

历史

书籍介绍

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著作。从诉讼档案出发,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探索中国妇女史、法律社会史的新路径。

黄宗智、夏明方、尤陈俊、田雷共同推荐。大学问出品。

【本书看点】

1.黄宗智、夏明方、尤陈俊、田雷共同推荐,“超级教授”黄宗智主编的“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4号图书;

2.开阔的学术视野。书中吸收大量中外学者如瞿同祖、马克斯•韦伯、黄宗智等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对话;

3.跨学科风格的研究方法。本书融合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展现了法律与社会、与历史间的复杂纠缠;

4.贯穿历史经验与当代实践,呈现近300年有关妇女权利的法律社会史。本书从对妇女法律地位的思考出发,围绕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贯通性地研究了清代、民国、1949年至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之后四个历史阶段与妇女权利相关的法律及其实践;

5.文献资料扎实,案例丰富。从诉讼档案出发,对其进行深挖,还原了清代以来妇女离异、典妻、审判诉讼等历史细节,展现了具体人物和事件背后的深刻历史内涵;

6.对当前妇女的公平待遇的追求很有启发。通过近距离检视中国清代以来的离婚法律实践,剖析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向读者揭示了诸多近世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与诉讼实践在妇女权利的保护或损害等方面的悖论性事实。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著作。书中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对与妇女权利直接相关的法律实践做了细致梳理。通过深挖诉讼档案,作者对清代、民国、1949年至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离婚案件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还原了大量关于妇女离异、典妻、审判诉讼等历史细节,揭示了近世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与诉讼实践在妇女权利的保护或损害等方面远为复杂的非线性悖论关系。全书吸收了大量中外学者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对话,表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并融合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妇女史、法制史研究的探索上做了有益尝试。

【学者推荐】

赵刘洋的新作跳出了目前仍然具有巨大影响的两大研究陷阱,即要么简单凭借现代西方的个人权利法理,要么简单仅从中国的传统或仁治理念,来评析中国清代以来到当代关于妇女的法律体系。通过近距离地检视中国清代以来的离婚法律实践,赵刘洋的详细研究展示的首先是条文与实践双维中的复杂关联、张力和互动,清代如此,近、现、当代也如此。整个体系,尤其是关乎性别权利的法律,实际上仍然处于一个充满张力的继续演变过程之中。对妇女的公平待遇的追求尚有待在实际运作和法律条文中逐步澄清和概括。

——黄宗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荣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

不同于革命史观下对妇女解放的高歌,亦有别于一般性别史研究在高扬极端女性主义大旗之时,又把其所声讨的受父权制约束而撰写的被剥削、被压迫的妇女史,转换成包括上层、下层在内的中国女性自由主义的浪漫史,赵刘洋的新著通过对清代、民国乃至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离婚案件细致而深刻的剖析,向读者揭示了近世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与诉讼实践在妇女权利的保护或损害等方面远为复杂的非线性悖论关系,是为中国妇女史、法制史研究难能可贵的新探索。

——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

在从清代到民国再到当代的长时段变迁中,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制度规定及其司法实践是最能体现古今中西之张力的具体领域之一。我们在其中既可看到大量明显的断裂之处,又能够感受到存在着另一些同样明显的延续性。《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一书借助丰富的案例,生动展示了此方面中国法律实践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尤陈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青年长江学者

在当代中国的法学版图中,法律史无疑是边缘角色,但历史一再表明,颠覆性的革命力量往往发端于边缘——在本书中,赵刘洋博士就展示出了法律史研究特有的力量。在这里,房产是但不只是物权法上的物,婚姻是但也不只是家庭法所调控的关系,女性是但更不只是拥有物、结成婚姻关系的行为能力人,所有的法律概念,都镶嵌在社会中,形成于不断变动的历史过程。正是这种面向社会秩序的整全性视角,连接过去和当下的纵深历史观,成就了本书的学术贡献,也正是在黄宗智先生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历史社会法学的研究中,霍姆斯意义上的作为法律生命的“经验”才得到重新发现,并且扎根在中国大地上。

——田雷,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立法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推荐】

清代“离异”妇女的生存境遇如何?民国时期妇女权利在法律实践中面临怎样的困境?改革开放前法官如何确定离婚判决依据?当代中国法律实践中的房产分割有着怎样的特点?近300年有关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的社会史,通过本书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是一本很容易引起时代共鸣的书。虽然作者关注的是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但“离婚”“离异妇女”“离婚诉讼”“房产分割”这些日常生活中频频接触的词语,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时产生时空错位的感觉。书中“从妇女张氏之死看清代妇女的生存境遇”一节,更是让人容易想到不久前去世的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的名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从书中摘引的与妇女张氏之死一案直接相关的买主(崔二珩)、张氏前夫(闫洪廷)、夫家家长(闫起盛)、张氏之父(张世珍)、媒人(王张氏)的审讯记录,以及县衙的判词,大历史背后一个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张氏的悲惨处境催人泪下。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对妇女的公平待遇的追求道路上,法律做出的尝试与实践。

目录
导论 海外学术界中国法律社会史研究方法论反思
一、引言
二、中国法律传统的社会基础:东方社会理论的反思
三、帝制中国法律制度的功能:马克斯􀅰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四、小结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清代时期到民国时期、改革开放前再到当代时期,作者借由几个时期的离婚诉讼案中考察清代以来妇女的社会地位,像清代时期下的妇女自杀案件以及乾隆时期底层民妇张氏“离异”被杀事件,探讨了父权制和传统礼教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印象最深的其实不是内容……而是作者的参考资料。我看着那些方志就觉得无聊,就觉得心累,作者到底看了多少资料啊😂 文笔很干净,虽然有些地方完全重复了,但这不重要! 在法律变迁中看女性。 先前的法律似乎更混乱,涉及到更多夫、夫家、女方家,就是不管女性自己。近现代以后,我能看到女性自己的身影了! 作者是什么厉害人物?突然有点感兴趣啊。
家里穷,没钱花了,卖老婆。 老婆有通奸行为,卖了,合情合理合法。 先奸后拐再卖,不听话就杀了。 处不来也可以卖掉,大不了再换一个。 男的有病没钱治,卖老婆。 老婆有病治不好,卖了省心。
从离婚妇女角度切入,宏观把握了清代以来三百年中国法律社会史,清晰呈现出清代、民国和当中国法律传统的道德性,揭示出了婚姻法律的“实质主义的道德理念”。中国婚姻法一直不能实现西方社会的婚姻“私人领域化”、“去体制化”,源于中国法律传统对婚姻的道德化表达(情感+家庭伦理)。但不是很同意本书的结论:中国当代婚姻法律不能走西方模式,而应该采取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实用道德主义”,去调解个人权利与家庭主义的关系。那么,父权社会、宗法社会的权力结构如何得到有效约束?比如当下某县暴露出的受威胁的女性个人权利如何得到保障?
中等篇幅,语言顺畅,逻辑通顺,是一篇好的博士论文。如果之前没读过作者导师的文章,还可以再加一星。
中国人真是实用主义的践行者
22年出版的书用着15年的数据,甚至以离婚冷静期立法标志的转向都没有收入,很可惜。“清代以来”也名过其实,时段选取和展现实在太浅了。除了学术史部分蛮唬人的,有一种文字复制几倍的偶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感觉。 另外喜欢带着“马院无学术”的先在立场评价此书的人也可以停一停了,这可是他在某大法学院的博论。
文本能力差:行文乱七八糟,有几次我都在怀疑我是不是买到了盗版书…… 总结能力差:无关信息从不总结删减 内容浅尝辄止:只看表层事实,不做追问,很多数据缺失 主题过于发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实任何一个话题作为单点切入都可以聊得更深入更有insight,就像《叫魂》用一个事件便构建了一个时代的各阶层群像。 文献阅读量低:文献来源基本都是一些离婚案件,对社会形态也都止于通过这些案件的揣测,文献阅读量应该也是造成上一个“主题过于发散”的原因之一。 逻辑能力极差:没有根据地下一些论断都不说了,“考虑到费孝通的学术名誉,他的叙述应是可信的”excuse me?没有自己的观点:只知道车轱辘一样一直引用苏成捷、费孝通,不过也是,以这个文献阅读量和逻辑能力怎么能得出什么观点呢?
确实是马院的人能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堆砌史料、生搬理论就可以碰瓷历史学或社会学的。逻辑混乱从第146页的“考虑到费孝通的学术名誉,他的叙述应是可信的”一句中就可见一斑。不想论证可以不引用的,真的。作者反复地强调“实践的复杂性”,可写出来却背道而驰,如笼统说“老人在家庭中地位下降”“底层民众选择有限”,对性别理论一窍不通真的可以不必把妇女放在书名第一位的。太多的价值先行都懒得吐槽了,“片面强调个人权利”“激进性别平等”,这不是论坛常见的国男跌味发言吗,怎么可以不加说明直接放在论文里啊。太多人尬吹这本浪费时间的书了,我来打一星平衡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