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的封面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

黄宗智

出版时间

2022-03-31

ISBN

9787559847461

评分

★★★★★
书籍介绍

“超级教授”黄宗智新作!从社会经济史的视野出发,以中国历史尤其是明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机制为基础,挑战西方模式的霸权,展现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历史逻辑。大学问出品

摆脱西方唯我独尊的话语体系,建构中国传统土地上的现代发展新愿想。

【内容简介】

所谓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合一,就是自上而下的国家治理与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的结合,它的表现形态包括但不限于“皇权不下县”的中央集权的简约治理、传统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治理体系等。在本书中,黄宗智教授从社会经济史的视野出发,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尤其是明清以来国家与社会的管理机制和绵延到今天的现代化路径,揭示了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大一统的儒法合一的政治体制、正式与半正式共存的形态才是中国的真实,反思了西方理论的局限和幻想的偏差,其研究展现了中国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历史逻辑。

【本书亮点】

1.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6号图书,丛书主编“超级教授”黄宗智本人的专著。

2. “小农”是黄宗智教授的看家领域,本书在展现作者深厚的农业研究功底的同时,也涉及经济和法律方面,深入讨论了历史传统影响深远的农村治理中的现代问题。

3.黄宗智教授是将“involution”引入中国并翻译为“内卷”的第一人,他倡导的“二元合一”的研究理念是对非黑即白的对立思想的驳斥,致力于呈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正规与非正规、传统与现代二元合一的中国。

4. 在差异化对立日渐显著的今天,中国道路何去何从?西方理论究竟是砒霜还是蜜糖?在根植儒家传统的土地上如何开出现代之花?这本书会告诉你答案。

5. 封面别具匠心,选用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耕织图》与现代机械化农业航拍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历史与现代、中式与西式、回顾与展望的共生共存。

【编辑推荐】

黄宗智教授在中国农村史、经济和法律史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其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两面;他本人生长于美国,师从萧公权,却曾跟随爱新觉罗氏后裔刘毓学习四书五经;他的父亲是庚子赔款留美儿童之一,哥大经济学博士,母亲则是传统乡绅耕读世家的闺秀。他本人一直在中西的分裂中成长并做学问,对“二元对立”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在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后,他开始倡导“二元合一”的研究理念,这也正是本书题目中所体现的。

本书回顾了在儒家意识形态影响深远的古代农村治理中,由“乡约”和里长甲长等非正式人员来治理细事的历史传统,正是在这种国家中央集权与地方(县乡)实际治理的二元互动中形成了“第三领域”的半正式治理制度,这与很多西方理论研究中国运用的韦伯“科层制”是对应不上的。可以说,这种“皇权不下县”而依托于民间调解的治理传统才是真实,西方的依托既定理论和带有感情色彩的研究都带有幻想的偏差。

黄宗智老师所强调的“二元合一”除了上述的研究对象的二元合一,还包括研究方法的二元合一。如他本人所说:“我们要认识到现代西方自身的两面实际,它既包含崇高的理念也包含丑恶的帝国主义,既有深刻洞见也有虚伪的建构。”他的“二元合一”研究理念也可以理解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全盘接受西方也不全盘吹捧中方,在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间自由穿梭,选取的是真正适合于中国历史实际的理论。

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获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等。

目录
导 论
第一章 我们的问题意识: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
第二章 集权的简约治理:中国以准官员和纠纷解决为主的半正式基层行政
第三章 国家与村社的二元合一治理:华北与江南地区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第四章 国有企业与中国发展经验:“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黄宗智一直试图对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模式完成超越,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整个论述依然接纳了这种二元模式,调和不是超越。所谓“集权的简约治理”既无法限制集权,也遮蔽了社会的能动性。特别是对权力无法进行批判,论述的前提和基础就比较可疑。二元如何合一?阴阳共融?二元,要么斗争(如黑格尔),要么崩解(德里达)。
翻到作者对2010年代中国推崇新自由主义的批判,读了一章,不爽。反思新自由主义是必要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确是最公平的,但作者可能离得太远,对国企太温柔了,国企的繁荣和谐终究是利用身份优势剥削私企来的,其他经济学家没有说错。作者站在国际竞争的角度,支持国家主义和国企,但2020年代我们已经看到国家主义可以带来多么大的危害。
刚刚买来读完。对其中关于公有制经济和新自由主义的诸多论断我表示赞同。但是: 1.其思想基础仍然是先分立后综合的认识论范式。而且其追寻综合的过程仍然是看似聪慧全面,实则肤浅简单的二元杂糅,不能达到超越性。 2.充分地体现了齐泽克所批判的“第三条道路” 3.仍然囿于预先设定的范式争论,最多进行了问题的杂糅,而没有追问基本问题。 4.没有从权力运动的角度认识到融合模式的弊端。
多年前作者在明清中国的「大分流」论战中所用的「内卷」一词意外走红,不过其本人倒是以研究现当代的乡村振兴问题见长。第一章谈对美国的中国研究的反思,最堪一读。作者认为渐在中国学术界占据主流的美国研究范式如诸种预设的二元对立概念等,乃深受美国自身的政治与思想环境影响。不过,在特别注重「行为模式」的现当代以至于近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研究领域或许有此,但古代史方面似乎已经摆脱(或者说从未占据主流)这一情况。中间有一篇谈取消农业税对乡村治理空虚化的直接影响,后记谈「内卷」,也值得一看。
从二元对立的视角切入引入倚重“第三领域”的简约治理,好像“颇有新意”。集权的代价就是在微观层面牺牲效率,而效率低下必然会导致社会渗透度低,渗透度低必然需要引入“第三领域”。问题好像是在集权而不是在对立。现在我的问题是,法制在“第三领域”面前有多少分量?作者很良心的指出国内的许多问题(贫富不均、形式主义、权力腐败…)但又对这些问题轻描淡写,同时又很乐观你把希望寄托于更广泛的群众参与。对此我不愿苟同,鉴于近日在上海,我更不愿意乐观。
对研究的对象梳理清晰; 对自己的认识信仰坚定。
开头花哨,中间平庸,内核成就,小骂大帮忙,学术胡锡进,自诩比批判对象更贴近中国,却对2017年后几乎没有解释力
问题意识回顾很犀利,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反复陷入类似韦伯陷阱的原因:没有从本土出发、真正有原创性的“问题”。只是把一种模式从历史学放置到社会科学领域还是有危险的(不过除了他还有谁行呢)。
黄宗智教授所采用的核心方法论是一种不同于西方观察中国所使用的二分视角,强调在使用理论工具亦或是解释中国现实问题时需要用一种切实的“实践”才具有说服力。所有文章对中国历史、现状与前瞻的描述紧紧围绕“简约的集权治理”“第三领域”“行政发包”展开,与传统研究宣言式的采取折衷道路却不给出实际解决方案的抽象论证、说大话不同,黄宗智教授力图在每一个案例的观察中提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有一种强烈的实践面向的关怀
写了书评,审核中,不知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书评被删,写了简略版。1.作者关于“简约治理”的结论,论据不足,仅从儒家长远的社会影响和行政层级过多会影响官员忠诚度两者分析,且本人认为有一种由结果推原因的感觉……行政层级多少与官员的忠诚度存在逻辑推理的关系吗?我对作者“简约治理”的结论持赞同意见。 2.作者将国家与社会之间成为“第三领域”,看似囊括,但是领域意味着边界,国家、第三领域、社会之间的边界在何?程度问题?本人目前倾向于将国家和社会作为两极,两极之间互动,互融,有点像渐变色带一样。 3.章节衔接性差,内容重复多,分析较浅。 以上评价仅针对本书,无意评价作者的研究能力。或许我应该更多读读作者其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