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没有魔法宫的封面

没有魔法宫

[英]马克·马佐尔

出版时间

2022-04-30

ISBN

9787559848161

评分

★★★★★
书籍介绍

对联合国起源的开创性诠释,洞悉“二战”后世界秩序演化的指南

沃尔夫森历史奖得主马克·马佐尔力作,填补中文世界空白

当民族主义更多而国际主义更少,

当人道主义沦为修辞而主权大获全胜,

只传播福音而拒绝提供魔法的联合国,未来会去往何处?

★回到历史现场,打破政治神话,还原联合国的前世今生

在围绕联合国改革的辩论中,无论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缺乏对联合国历史的理解,仅仅凭借对文本的粗略解读,便作出大量带着格外强烈的一厢情愿的设想。

马克·马佐尔则抛开政治神话和政治学家的后见之明,还原了联合国成立前后的一系列争论。

★挑战传统公认的观点,对联合国的诞生提出创造性的解释

马克·马佐尔认为,联合国本质上是由国联开创的世界组织发展史的新篇章,并通过“国联”与帝国问题,尤其是英帝国在最后几十年的全球秩序构想联系在一起。

★将人物冲突、外交与思想史相结合,关注长期被忽略的角色

国际关系学流行将博弈论和理性选择学说抽象地套用于历史,贬低意识形态的作用;而马克·马佐尔则认为,必须在世界事务中认真对待思想和哲学之争。

他还尤其关注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重要人物,比如,“支持民族独立,却在南非实施种族隔离”的扬·史末资,“希望以希腊式文明疗救西方社会”的历史学家齐默恩,“发明‘种族灭绝’概念的律师莱姆金,“提倡亚洲主义”的印度领袖尼赫鲁等。

★以联合国为钥匙,揭示当今世界秩序的原理和困境

联合国之所以未重蹈国际联盟的覆辙,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利用民族自决原则在欧洲之外的普及,将自身变成反帝国主义的论坛,赢得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但与此同时,民族主义的兴起也反噬了国际主义和普世主义因素,使得国际法形同虚设,人权对主权的干预几乎不可能,等于悖论性地为纳粹幽灵的游荡和帝国幻梦的复活提供了空间。

【名人推荐】

马克·马佐尔是研究欧洲现代史的最有创意和最有趣的历史学家之一。在本书中,他将注意力转向更广泛的世界秩序主题,以及1945年联合国成立的那一刻,世界秩序被重新构想的各种方式。他的作品是一项清晰的、有洞察力的、不可或缺的研究。

——约翰·达尔文(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牛津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

本书挑战了两个观念:第一,联合国的创立与国联不存在继承关系。第二,联合国是美国政治的产物。本书对联合国的起源提供了新颖的概述。

——亚当·罗伯茨(牛津大学国际关系荣誉教授)

马克·马佐尔用优美的笔触警告说,联合国并不如自己宣称的那么崇高与光鲜。太多历史学家急于将联合国描述为人类对普世主义追求的新高度,却忘记了马佐尔揭示的联合国背后的真正思想根源。

——萨莎·波拉科夫-苏兰斯基(《外交事务》高级编辑)

【内容简介】

联合国是如何从一个保卫和调节帝国的机制,

变成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全球俱乐部的?

本书围绕一些关键历史时刻、关键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对联合国的意识形态“史前史”和战后世界秩序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旨在以一种新颖的观点去看待联合国的形成。

开头与结尾是关于两位英帝国晚期杰出政治家的研究,他们是南非的史末资和印度的尼赫鲁。他们在联合国的经历诠释了帝国国际主义理念的兴衰,这一理念在布尔战争后由史末资明确表达,在1946年至195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政策行动中被尼赫鲁彻底摧毁。

本书还研究了两位处于第二梯队的思想家,其中一位是阿尔弗雷德·齐默恩,这位两次大战期间的著名国际主义理论家,恰恰例示了为什么支持国际合作的自由主义者往往对国际合作的结果大失所望。

另一章则聚焦于1940年代中期,探讨了两位犹太人——律师拉斐尔·莱姆金和人口学家约瑟夫·谢克特曼在战时的思想,以表明他们对战争的分析如何促成战后对民族自决、国际法和少数民族权利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并且在这个新的世界机构的行动中得到反映。

作者|马克·马佐尔(Mark Mazower)

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巴尔干五百年》等,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达夫·库珀奖等。

译者|朱世龙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任教于常州大学。译有《世界政治中的反美主义》等。

目录
前 言 没有魔法宫:被重重误解包裹的联合国 / 001
第一章 扬·史末资和帝国国际主义 / 033
第二章 阿尔弗雷德·齐默恩和自由主义帝国 / 076
第三章 国家、难民和领土:犹太人和纳粹新秩序的教训 / 117
第四章 尼赫鲁与全球联合国的出现 / 166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作者从根源和理论上去讲述了一个可能大家都明白的道理:联合国自诞生之日就决定了它根本没办法承担其被赋予的责任。
比我想象的有趣很多,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保守主义者的国际主义。
“不管怎么说,联合国像它的前身一样,是一个为了在帝国和大国林立的世界里实现国家间合作和稳定而设计的国际组织”,国家间合作和稳定仅限于大国之间,延续了殖民帝国的世界秩序。与国联一样,这个秩序是双重的。它打着“捍卫自由”的旗号,只不过自由一直以来都仅限于先进人种——白人。显眼的是,白人的自由始终通过消除其他民族的自由来实现并不断扩大。它以“文明教化使命”为借口行侵略奴役之事,在技术扩散、人口增长时就想方设法阻碍其他民族求取自由与发展。这类矛盾在二战后的反殖民主义浪潮中尤为突出,相关的道德宣言和崇高理想都被再次(一再)证明是虚伪的。“但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可以通过在表面上接受其普世主义修辞,然后利用其机制,促使国际公众舆论反对殖民统治”。虚伪之中隐藏着机会,可只有少数坚定且明智的人才把握得住。
关于联合国起源和历史梳理,对其未来作用进行讨论,观点鲜明,深入内里。联合国更像是国联的进化,后者在纳粹崛起之后丧失威信并走向分崩,前者的出现则顺理成章,并修复了制度上的缺陷,应承改革国联的期望,从这个角度看联合国就是国联的延续和进化。寻找联合国的起源有助于我们认清它最初的作用,即巩固英美同盟、增强帝国殖民统治。大篇幅在解决南非种族隔离问题上的曲折,揭示印度的联合国战略为其他国家开辟一条新道路,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利用联合国的机制促使国际舆论反对殖民统治,左右联合国的已不是正式的法律,而是道德、良知、民族独立等意识形态,政治化的联合国赋予了小国与大国同等权力。如今联合国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但不应只关注它失败之处,积极关注它的未来,也许可以作为解决当今世界秩序困境的途径。
先说句不知道算不算题外的话:你看到过外交部坚哥义正词严强调世界上只有一个体系、一种秩序,那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吗?你是不是也听过米利坚国务卿布布老是强调某国对国际秩序形成挑战?那你就应该读一下本书。本书会告诉你联合国从来不是坚哥嘴里那么光明正大的,它其实带有极为强烈的帝国主义保存自身的意图,而在这之中英国出力最多。没办法,谁让英国实力下滑最快还想撑住场子呢!准确地说,在英国的构想中,联合国应该是一个扩大的英联邦,盎萨人担负教化的艰巨任务,没错这是一个以盎萨国家为核心的差序结构。耐人寻味的是,对此拥护最力的是南非自治领的史末资,而送上致命一击的则是同为英联邦但低一级的印度的尼赫鲁。书引述了很多盎萨人自负的想法,请一定予以甄别。倒是对尼赫鲁刮目相看!
想象的共同体,人为强分的种族民族,无法调和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经济周期的高低去入解构了国联,并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前期重构出联合国。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归根到底还是胜王败寇谁牛谁说了算和瓜分的结果,只不过面子上要现代文明法治平等团结,桌底下的蝇营狗苟和流氓行径不要太过分就行。 大概,只有当外星人来地球的时候,联合国才有可能真的联合,而不只是那些怀有人类大同政客的黄粱一梦。
四星。翻译比较生硬且不流畅,但马佐尔对集体安全机制的分析的确鞭辟入里。本书认为:联合国的思想缘起并非美利坚的自由帝国主义,而是史末资为代表的英联邦—帝国主义与前者的媾和。联合国从其源头上说是英联邦的自治领体系维系其存续和教化使命的复刻品。然而,面对纳粹德国造成的犹太问题,联合国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机制近乎瘫痪,主权意识在战后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又挑战着《联合国宪章》及其精神中的普世主义修辞和世界道德共同体的理念,从而让联合国成为反殖民主义斗争的趁手工具。总而言之,联合国试图抛弃国联以国际法为中心的手段,转而以道德教化来构建并维系一个合理稳定的国际秩序,但冷战的爆发和欧洲文明的衰落使之成为空想。本书从思想史进路出发,以点代面的叙述略显虚浮,亦有情感掺杂,然确为评析集安体系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新视角。
“普世价值”什么的……
也许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再读一遍。
联合国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一个全世界国家讨论重大问题的一个平台,给了落后国家以平等的地位,是个积极地、正面的形象(至少前两年还是)。然而它从源头确是解决帝国制度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换句话说,从“国际联盟”到“联合国”,对国际组织设计的初衷就是保证帝国体制能够平稳过度,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新秩序。然而在二战中和二战后产生的各种民族问题、种族问题又逐渐脱离的原有的框架,我们需要承认联合国产生的作用(大国主导的均势平衡与地区霸权),也可以发现它从制度的源头就有很多脆弱的一面。联合国还能维系多久?我们这代人很有可能会亲眼目睹它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