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的封面

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

熊秉真

出版时间

2022-10-01

ISBN

9787559848239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是熊秉真教授于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著作A Tender Voyage: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在国内的首部中译本,对宋代以降中国传统社会的儿童(从出生到七八岁)和童年做了大量史料性的研究,以再现近世中国的幼童生活以及成人的育儿生活。主体分为三编八章,辅以46幅精美的中国古代反映儿童养育和生活的插图,从婴幼儿的养育、医疗、心理情感、社会生活、儿童与家庭的关系等多角度展现中国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宋代以来中国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定义与关照,从中折射出近世中国在社会关系、思想观念、文明发展、文化形态等方面的发展与转变,同时展现了儿童的成长、发展与家庭、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儿童成长的普遍规律。本书对儿童教育工作者,儿童史研究者,传统中国社会、家庭、性别研究者等都具有学术研究参考价值。

熊秉真,加州大学国际哲学及人文科学理事会教席、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近世儿童史、中西性别研究、中国医疗文化史。代表著作有《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幼医与幼蒙:近世中国社会的绵延之道》《慈航:近世中国的儿童与童年》等。

目录
目 录
导言 传统中国的儿童与童年/1
第一编 身体状况/29
第一章 对儿童的诊治/30
一、幼科医学/32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慈航”的概念起源于中国佛教,在近世被借用来代表婴孩和幼童特殊的天真和脆弱的存在。在本书中,熊秉真教授使用了大量训蒙经典文献、年谱传记、绘画等,使读者得以深刻地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对儿童和童年的影响。其中,“从宋代开始,教授幼儿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起点年龄似乎每个一个或一个半世纪就减少一岁”的观点和分析,使我对于曾经接受的教育和当今社会儿童教育的状况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与此同时,周慧梅教授的翻译用词精准,贴近原作语言风格,使本书阅读起来流畅自然,更能领会其中含义。幸有二位教授的努力,如今得以从成人的视角回归人生中最早最脆弱的阶段。
最近好像很流行一个说法是“好的童年治愈一生,而坏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再看今天的热搜#北下关小学#,童漠男讲自己多次转学但真的找到了最快乐的小学,这又不禁让我想到了小时候读过的《窗边的小豆豆》,使我对中国儿童和童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本慈航,作者从多个角度书写,还涉及了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还有一些生理学、医学方面的知识,虽然专业性强,但是插图很多、史料丰富,让人很有历史感,读起来感觉很有意思,可以和作者的另一本《童年忆往》一起来看。 在看这本书之前,有幸听到周老师讲述自己翻译时的来龙去脉,因此怀着更加钦佩的心情来读这本书,对作者、更对译者❤
这是一本专业的学术书,拿到手的时候觉得很厚,读起来却一点都不艰涩,书中很多图片和有趣的历史资料。在趣味小史料的叨叨中,逐渐就摸清了近世中国儿童史的大致脉络。通过阅读这本书,深刻感受到熊秉真教授知识之广博,视野之开阔。
近世中国存在着大量儿童的资料,从知识考古学中的价值来看,不仅记录了儿童健康状况、家庭纽带、也关系着社会的历史发展。
“儿童”一词指的是人口中的年轻部分,而“童年”指向人们的经历和对这一人类生命周期阶段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理解,因此,对这两个主题进行研究的相关源头资料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相关的。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过去人们对儿童和童年的理解和对待,不仅来自文字和思想,而且还通过行为和姿态,通过文本和其他证据的保存、再现或暗示。
关于儿童的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对儿童的观念,思考对待儿童的态度。
拿到此书前,曾阅读过熊秉真教授的《幼蒙、幼慧与幼学》一文,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对于《传家宝》等清代幼教文献的引用,向读者透露出丰富而斑驳的历史情境。阅读《慈航》过程不难发现本书史料之丰富详实,熊教授在其《又见童年》一文中也提到其对于医案的使用:“现在要认识、读懂这种材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读懂它们所需要的训练已经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了,要想读懂这些材料,首先要懂得现代的医学,因为它的专业性很强,里面的字我们都认识,但这些字组合在一起之后我们就不懂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此书翻译难度之大,对译者翻译水准要求之高便可想而知,而最终国内首部中译本《慈航》能以此“面目”与读者相见,想必“个中滋味,唯有自知”“没有一个成人不是小孩,大家都曾是小孩”幸得《慈航》,如今的成人得以带着好奇与热情重返童年。
一直都认为童年是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阶段,童年的经历和感受可能会泛化到整个人生历程中。通过对近世中国儿童和童年的“身体状况”“社会生活”及“多样性”的了解,我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也原谅了很多事情。慈航——人本身就是脆弱的,需要慈悲的菩萨不断的指导和怜悯。这本书仿佛让我重新拥抱了童年的自己,并对她说一声“小孩子,你已经很棒了,要继续加油”。另外本书涉及大量古文,涉及到二次翻译的问题,通过参考文献也可看出译者周老师的不易,谢谢熊秉真教授和周慧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