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本名张爱玲的封面

本名张爱玲

张小虹

出版时间

2022-07-31

ISBN

9787559850218

评分

★★★★★
书籍介绍

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探寻“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开启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的整体审视和反思。

【内容简介】

在卷帙浩繁的张爱玲研究成果面前,是否有可能重新出发?台湾大学教授、女性主义研究者张小虹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本书在历来张学研究以考据、传记、书信为“本”的方法论之外,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于细微处提出新见。同时结合张爱玲的家庭与婚姻遭遇,凸显了张爱玲文本中对宗法父权的强有力批判,展示了20 世纪张爱玲借由文字掀起的一场为女性争取话语权的感性革命。

【本书亮点】

1.台湾著名学者、女性主义研究者张小虹重磅新作,简体中文版首版。

2.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对当代张学研究进行整体审视和反思。作者暂时抛开女性主义理论,而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解读文本背后潜藏的张爱玲文本理论、宗法父权意识,从而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进行整体审视和反思。

3.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于细微处提出新见,如“张爱玲本名不是张煐”“‘祖从衣’暗含浪漫的情感想象”,等等。

4.打破文学界“性别歧视”,探讨书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结合文本进行自(字)我解构,打破传统文学研究者认为“女性作品=其生命经验”的“性别歧视”,提出书写不只是生命的模拟或再现,而是对生命的再丰富、再创造。

5.文本分析+理念解读,进一步深入诠释张爱玲作品。从散文到小说,从评论到书信,本书理论诠释并不局限于对张爱玲文学文本的细读分析,亦不乏对其创作理念的解读,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张爱玲、读懂张爱玲大有助益。

【编辑推荐】

张学研究是一个大课题,市面上相关的作品也有很多。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以张爱玲的本名作为切入点,对“张爱玲本名张煐”这一张学研究的头号铁律提出质疑,从而开启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的整体审视和反思。作者首先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试图打破历来张学研究以作者或角色为一家之“主”的“作品”阅读模式,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进一步而言,就是在以考据、传记、书信为“本”的方法论之外,尝试对“张爱玲”的诸多文本进行剖析,并在“苍凉”“华美”“参差对照”等人们熟知的张式表达之外,挖掘出“狼犺”“祖从衣”等典型用词进行“字我解构”,从而化“自传”问题为“字传”,打破传统文学研究认为“女性作品=其生命经验”的“性别歧视”,探讨“书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书写不只是对生命的模拟与再现,而是对生命的再丰富、再创造。

张小虹,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美国密歇根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台湾大学外文系特聘教授。学术研究领域为女性主义理论与文学、台湾文化与影像研究、东亚现代性研究。学术专著有《张爱玲的假发》《性别越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批评》等。

目录
绪 论 无主文本与宗法父权的裂变
1•无主文本:“示”即“主” / 008
2•文本里有张爱玲吗? / 016
3•没有宗法,何来父权? / 025
第一章 本名张爱玲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精彩!尤其是关于《阿小悲秋》的翻译及「再死一次」这一著名表达的重新诠释
本书论证严谨,印证丰富,对于深刻和真实都是佳作,唯独在趣味性上多了些遗憾,尤其是对于张爱玲作品认知平淡,甚至是空白的人不太友好。 但这就是学术,这就是对“喜爱的人”最认真的态度。
本名张爱玲,看到书名愣了一下,啥意思?拿到手首先读了这一章,居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是针对大家公认的“张ying”这个本名。讲真,以前还真没细想,这么一看,如果说张ying是本名,那张爱玲算什么名呢?也不像笔名啊!颠来倒去,人家本名就叫张爱玲啊!
并未读过多少张的作品的我,之所以对其感兴趣,全是源于“祖师奶奶”这一称呼,后来多多少少去了解了一番,此次阅读张小虹所著的《本名张爱玲》,算是对其笔下世界的一次概观,也借此对以前读过的若干作品进行一次感官上的再验。
买了一本,略翻了翻。两个感受:一是理论一箩筐,啰里啰嗦,云里雾里;二是基本的字词错误不少,作者和编辑造成的都有,比时报版更不如,真是一蟹不如一蟹了
挺无聊的一本书 搞得煞有介事一般 其实明明十页可以说完的问题 硬是凑出了一本书
应该说是很硬的一本书,无论是哪个角度——文本阅读、文本分析、文学批评、女性主义等,甚至只是爬梳材料本身,都让我大开眼界,只能暗自恨自己才疏学浅。作为曾经疯狂阅读过盗版张爱玲全集的卑微读者,此前对“张学”本身并不足够了解和理解,也未能接触和阅读过更多的“张学”的具体研究,虽然很遗憾无法把张小虹的这本非典型的《本名张爱玲》做以比较,但是只要是阔我心智者,来者不拒。待长评。
张爱玲的父母在1915年结的是“两姓”的宗法婚(包办、盲婚),但在1930年离的却是“两性”的现代婚,在新旧两种制度与文化习俗的夹缝与夹击间更显复杂。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波摆脱封建婚姻的觉醒女性,成为第一代出走到法国追求自由生活的现代女性。而当时四岁的张爱玲与两岁多的弟弟张子静也由此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代离婚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