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的封面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赵毅衡

出版时间

2022-08-31

ISBN

9787559850287

评分

★★★★★
书籍介绍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来的——不是常识认为的作者创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讲述自身。在叙述中,说者先要被说,然后才能说。

叙述学的学科发展特点是反向积累,先有很多学者研究个别题目,然后形成一个个体系,最后才在后结构主义者的拆解下逐渐显现出公理。本书的讨论在后瞻的基础上,有着更为系统、整齐的阐述。

赵毅衡,1945年生,广西桂林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曾执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现任四川大学符号学-叙述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及符号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著有《苦恼的叙述者:中国小说的叙述形式与中国文化》《符号学原理与推演》《广义叙述学》《趣味符号学》《沙漠与沙》等。

目录
新版自序
初版自序
第一章 叙述行为
第一节 叙述者的窘境
第二节 叙述行为诸要素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对我来说影响挺大的再次拓宽了我很多思考的边界,对于最后这一章的内容理解的不够,元小说这部分
叙述理论的关键问题在于,在同一层次时无法深入了解这一层次。所以叙述行为实际上比被表述出来的文本高出一个层次。可是还有一个自涉的悖论即:叙述行为能叙述一切,就是无法叙述叙述行为本身。没有读者的叙述,只是潜叙述。罗兰.巴特曾提出两种叙述文本类型,一种是传统式的“可读式的”叙述文本,他说这种文本就好像杏子,哪怕浮泛阅读也能到找意义的内核。另一种现代性的叙述文本是“可写式的”,就好像洋葱,有很多意义层次,但是却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意义内核。以现代文学批评的眼光,并不存在有确定意义的文本。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衡量,世界就是一个大的文本世界,符号的边界即是世界的边界。在杳无崖际的符号世界里,我们却能感知到符号所传递的感情。内模仿说昭示着现实世界之于文本世界的模仿。
本书的书名其实是一个很深刻的语言学洞见,即本维尼斯特所说“‘我’是正在陈述含有我这一语言载体的当下话语时位的个体”,本维尼斯特对于叙事学的影响很多人都没有关注到,大家只看到结构主义对于索绪尔的接受,而忽视了梅耶以及本维尼斯特对于罗兰巴特等人的影响。本维尼斯特的另一重要的理论资源就是他对于述行语的考察,而且他和牛津学派是有讨论的。这也是法国理论中语言维度的支柱所在。从语言学入手再看叙事学才是正途,韦恩布斯那套其实算不上什么叙事学,只能说是某种叙事理论而已。
元小说实际上是一种批评演出,是批评家作为叙述者或人物,从故事内部批评叙述规则,颠覆叙述创造真实世界的能力。因此,叙述者是在批评任何能够暂时立足的隐含作者。元小说暴露叙述策略,从而解构现实主义的真实,消解利用小说的逼真性以制造意识形态神话的可能。元小说揭示小说虚构性,从而导向对小说与现实的关系的思考。元小说表明符号虚构叙述中,意义很大程度上只是叙述的产物。这样,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世界也并不比虚构更真实,它也是符号的构筑:世界不过是一个大文本。符号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由于把深层推到表面,先锋小说就滞留于表象,因此它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形式主义化的小说流派。内容被化解于形式之中,只是形式的添加剂。对这样的小说,主题深化、结构统一、有机整体、立体人物等传统文学理论于批评语言完全不能适用,钓雪按准备好代价
“叙述者的隐显只是一个程度问题。事件本身不可能自行叙述,而只要有叙述者,就不可能把他的存在与活动痕迹全部掩盖起来。本书谈到的诸问题,都是叙述者的操作,一部叙述文本,就是叙述者诸操作方式的集合,或者说,是他作为一个主体人格的体现。”
收获多多
读完了,不难读,相当有收获
终再版,遂入手。写论文时在zlibrary下载,如醍醐灌顶。而今zlibrary被ban,论文成绩却是满意。常读常新,我从零开始自学的叙述学,赵毅衡老师与胡亚敏老师的书提供了太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