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大宋之法的封面

大宋之法

吴钩

出版时间

2022-10-01

ISBN

9787559852328

评分

★★★★★
书籍介绍

继《风雅宋》《宋仁宗》后,“吴钩说宋”系列又一力作

★中国好书奖得主吴钩新作,真实还原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

从宋人笔记与历史文献中发掘大量真实可考的案件记录,诸如宋朝拆迁每户能补偿多少钱?宋朝女性怎样做婚前财产证明?宋朝法律职业考试会考什么?苏轼的乌台诗案是怎么审的?潘金莲可以和武大郎离婚吗?宋朝法官懂得程序正义吗?宋朝有行政诉讼吗?……这些千年以前的故事,彰显了宋朝早熟的法律精神,也让人为它的湮灭深感惋惜。

★以包公为代表的司法故事,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

包公是元明清以来的流行大IP,包公故事的作者大多是明清底层文人,对宋朝的司法制度缺乏了解,杜撰的故事“戏剧性”有余而“专业性”不足。比如宋朝司法有严格的回避制度,法官不能审理亲属的案件,因此“包公铡侄”一案全无可能。此外公孙策、打龙袍、当事人下跪听审等,也都是背离史实的想象。

★“以宋朝为方法”,将宋朝司法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

许多异邦美谈在中文世界广为流传,如德国“国王与磨坊主”的故事,树立起“国家应该尊重居民财产权”的价值观。其实在宋朝的历史中,不难找到相似的故事。

讲好我们自己的“国王与磨坊”故事,不是为了证明“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希望通过一遍遍地整理、编撰、讲述、阐释,将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成为司法制度良性演进的内在动力。

【内容简介】

“吴钩说宋”系列新作

历史作家吴钩通过撰写一系列宋朝司法笔记,从法理、制度、刑事、民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细致地介绍宋代中国在法律文明上取得的成就。

宋朝的司法制度可谓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的最高峰,但长期以来被埋没和误解:一方面,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包公戏、包公案小说,导致大众对宋代法律制度产生误解;另一方面,清末以来的启蒙知识分子,热衷于为异邦构建优良传统,却忽视了中国本身的历史源流。

本书通过援引大量宋人记录的法律案件,并与宋朝法条相互参证,真实还原了宋代司法制度及其实践;同时也是“以宋朝为方法”,从中国历史深处打捞已有的优良传统,讲好我们自己的“国王与磨坊”故事。这不是为了证明“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希望通过一遍遍地整理、编撰、讲述、阐释,将故事内化为连绵不断的文明传统,成为司法制度良性演进的内在动力。

吴钩,知名历史作家,2018年度“中国好书”奖得主。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目录
自序 “包青天”与“潘金莲” / i
第一辑 法理篇
“人命至重,是以圣贤重之” / 003
刑罚归刑罚,人道归人道 / 007
为何国王不能兼任大法官? / 011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汇编了有关宋朝法制的随笔和漫谈,写得轻松明白。那时候的法制状况,确实和大众文化里的印象差别不小啊,蛮涨知识。
宋朝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先进。法官的公正严明、在法律面前并不占有绝对优势的皇权、情理法的平衡理念、对证据审核的执着、司法审查的严格和对法官权力的制约、对私有财产的认可和保护、民与官权利的平等、对女性继承权的认可……这些无一不闪耀着法治之光,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与借鉴。
作者报刊专栏文字整理集结并补充二分之一篇幅而成,许多小细节和洞见很有意思,比如宋朝的立法可能是历代之最,包公的形象大多来自传说,宋朝审判很注重法律且判词平实质朴,古代法律将不见义勇为视为罪等等,契合时事又不乏趣味,篇幅简短,易读易懂。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本书主要介绍了宋代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作者其实是想借这本书提醒我们,中国古代法律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是模糊的、残酷的,相反有不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这是中国文化母体中蕴藏的巨大宝藏。那么,在中国古代什么样的判决是好的?在现实法律实践中,不少判决从法律逻辑角度来说无可挑剔,但从情理角度来看,又会违背人们朴素的情感与道德观念。作者认为,好的判决一定是能妥善平衡情、理、法。所谓“情”,是指人的道德情感和社会风俗;理,就是自然法,生活在世上最基础的那些道理;还有“法”,也就是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而中国古代法律实践早早对此积累了宝贵经验。不过,我们这里讲中国古人注重对天理、国法和人情的平衡,是要在对自身历史的整理和回顾中,找到我们内在本就有的良性前进动力。
圈钱之作,吴钩这书出得越来越不用心了
宋代在法律制定、法官选拔、司法活动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制史的高峰。中国古人的法律实践追求对天理、国法和人情的平衡。
1. 宋代在法律制定、法官选拔、司法活动等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法制史的高峰。2. 中国古人的法律实践追求对天理、国法和人情的平衡。
读到后半程,逐渐感觉到审美疲劳
如果不蹭热点就更好了
宋代历史中,法律的角度选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