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封面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黄宗智

出版时间

2023-02-01

ISBN

9787559853035

评分

★★★★★
书籍介绍

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黄宗智成名之作。

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本书基于大量史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大学问出品。

费正清奖获奖图书,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了解中国经济史和 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为“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本书亮点】

1.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获奖图书,长销30年的经典力作,史景迁、罗威廉、马敏重点评介,《纽约书评》杂志、《亚洲史研究》刊文评论,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007号图书。

2. 费正清奖、列文森奖得主、“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

3. 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华北小农家庭农场具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华北自耕农较之江南佃农表现了更高的积极性?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深入考察了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4.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准确生动地描述了华北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正是农业内卷化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5.独特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书中以华北地区33个自然村为考察对象,以明清至民国为考察时段,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方面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

6.基于丰富详实的史料,对中国小农经济做了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全书深度利用满铁资料、清代刑名档案和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由经济领域进入社会政治领域,指出了华北乡村在20世纪前的农业内卷化和社会分化现象。

7.全新再版,精心校订,作者新增长篇《合序》作为导读。

【名家推荐】

黄宗智教授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详细。我认为,这是迄今关于华北农村最好的研究著作。黄教授在书中探讨了许多有关农业生产和创业的专业理论,他对这些理论都做了清晰、公正的评论。

——[美]史景迁(Jonathan D. Spence) 《纽约书评》杂志

黄宗智将这么多种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这使得他这本书在中国农村研究领域中不仅达到了迄今未见的深度,而且还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美]罗威廉(William T. Rowe) 《亚洲史研究》

这是一本不同凡响的经济史著作。它既不同于传统经济史著作的从某一微观经济现象出发,剥茧抽丝,精雕细刻,也不同于汤因比,韦伯等哲人型史学家上下几千年,纵横环宇内,对历史进行宏观、整体的描述,而是以华北这一不大不小的经济区域为考察对象,截取由明清至民国时期这一不长不短的时段,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两个方面进行客观与微观相结合的中观研究。寓大于小,小中见大。这种研究已难说是经济史研究还是社会史研究,而是将二者融为一炉同时也很难说属于明清史抑或是近现代史的范畴,它已“跨越了近代史和近现代史的鸿沟,把近现代一些历史的变迁,追溯到清代前期”。研究视角和方法的更新,使黄宗智先生在对华北地区的研究中得出许多不同寻常的结论。

——马敏 《读书》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秦晖认为,我国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作为“农民和农民的子孙”,你需要了解农民的历史,欲了解中国农民,推荐从黄宗智先生的这本经典之作开始。

本书中,黄老师以学术的方式对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农的困境做了普遍性揭示。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华北小农家庭农场在与经营农场的竞争中具有更顽强的生命力并最终击败后者?为什么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华北自耕农农较之长江三角洲的佃农表现了更高的积极性?黄宗智认为,正确把握小农家庭自身既是生产单位又是消费单位的特殊性是回答以上问题的关键。使用雇佣劳力的经营农场和依赖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面对同样的人口压力会做出不同的反应,经营农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多雇或解雇劳力,家庭农场则不具备相同的弹性。在生计压力下,家庭农场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力,远比使用雇佣劳动力的经营农场大得多。这就是发生在华北乡村的农业内卷化,正是农业内卷化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黄老师曾在一篇自述文章《感情,是我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的来源和动力》中说:“自己在价值观上,一直把‘老百姓’的福祉认作人生和学术的最高目的和价值。”在黄老师这本书中也有这样的话:“贫农确实犹如一个处身于水深没颈的人,即使是一阵轻波细浪,也可能把他淹没。”黄老师以学术的方式对明清以来华北地区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小农的困境做了普遍性揭示,其冷峻的笔调背后是何等的悲天悯人!所以,每一个渴望增长知识和启迪德性的读者,我想通过阅读黄老师这本书都肯定会有所收获。

黄宗智,普林斯顿大学学士,华盛顿大学博士,1966年始任教于UCLA历史系,1991年晋升“超级教授”,2004年荣休,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列文森奖)等。

目录
新版合序
中文版序
第一编 背景
第一章 探讨的问题
中国的小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经营式农场为什么“卷不过”家庭式农场,总算在这本书里搞清楚了,这本写得逻辑清晰、有理有据,本经济学门外汉读得心服口服,另建议和《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和乡村发展》一起读,两本书论述观点有延续性,新版添加的合序已经有所提示
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学者,黄宗智先生最宝贵的品质在于实践精神。他也曾说过,,不同于理论,实践是生成于研究对象国家自身的历史、社会、经济与政治的情境、视域和话语之内,由实践出发所发现的问题,更有可能是所研究国家自身的内生要求,而不是西方理论视角内的问题,也就是说,是由中国的本土资源所导向的本土实践问题。正如那句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黄宗智先生在其一系列著作中所倡导的实践精神,无疑是社会科学所应积极践行的。以实践贯彻“实践”,也是社会科学摆脱大词话语与抽象论证的一条有效进路。而这本书正是一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经典著作。
已经看过法制社的,纯粹收来凑成套的。
黄宗智以人口压力和生产关系为切入点,融合了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个流派观点,以华北为例探讨了传统中国未能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原因。农业商品化的影响下,华北分化出家庭式农场和经营式农场两种生产模式,但二者均为以人力为主的高度集约化农业,经营式农场在牲口利用或单位面积产量上和家庭式农场并没有显著分别,仍限于小农经济的水平。对于以维持生计为主要目的的家庭式农场而言,往往不得不忍受剩余劳动力的存在,被迫投入极高密度的内卷劳动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数量换回的只能是边际报酬的递减;而经营式农场则可以合理地分配劳动力的投入以及进行多样化的种植选择,因而化解了风险,但由于经营式农场主愿意放弃土地经营入仕或经商,阻碍了经营式农场利润的增长。因此,商品化并未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促成了一个内卷的小农经济
人都说,往上数三代,我们中国人大多都出身农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因此也就和太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农民或农民的子孙,如果想对农民的历史、想对中国农民及农村多一些了解,那么黄宗智先生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就是一本绕不过去的经典之作。
太精彩了
贫农经济的思维一直延续至今。
资料很详实(虽然我没有认真看),理论很有见解,真的很好奇学术大家是怎么思考的😭
人口增长与商品化这两个看似“积极”的要素,在华北这片贫瘠、多灾又受到专制国家强力控制的区域,形成劳动力过剩与阶级分化效应,造成了大量半无产的小农,他们占有小片不足以维持生存的土地,投入过量的劳力换取不成比例的产出,并依靠农村手工业、佣工、借贷勉强糊口,坚韧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其命运固然值得同情,但这种没有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产量)与官僚科举制度共同挤压了最有希望发展出资本主义的经营式农场,使之难以扩大。对书中的数字表格并不敏感,于我最大的启示在观点上,即作者所谓通过实践研究发现悖论,打破我们习以为常的“规范认识”。
#历史/乡村知识盲区拾遗。核心概念是贫农经济。人口过剩(远高于经营式农场的人口/耕地比例,并导向内卷化的经营方式、边际报酬急剧递减)与阶级结构(通过人口压力及于贫民)相互作用下形成了贫农经济。而贫农经济(带出的劳动力的廉价)同样反过来作用于经营式农场的投资决策、工业部门的资本形成,使得经济无法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无法形成。“这一种极不稳定的生活方式,一旦受到其他压力………便很容易颠覆。这个半无产化了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正是中国解放前农村数世纪以来大规模动荡的结构性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