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儒学的近代转型的封面

儒学的近代转型

干春松

出版时间

2023-02-28

ISBN

9787559854421

评分

★★★★★
书籍介绍

儒学研究名家、北京大学教授干春松精思之作。梳理西学东渐下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大学问出品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政治与学术双向视角,集中梳理、论述西学东渐下,作为传统中国价值主体的儒学的困境和转型,探究新时代儒学的发展和未来。作者对近代以来儒学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及其思想主张进行分析:从制度和心性讨论儒学的整体形态发展,从经学与哲学的关系讨论儒学学科化的困境与出路,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探索儒学对世道人心和社会秩序的意义和作用,从儒学学科化制度下思考摆脱儒学困境的可能……涵盖儒学近代转型的重要领域。

【 本书亮点】

1.儒学研究名家、北大儒学研究院干春松教授的精思之作。梳理儒学的转型,探究儒学的未来。

2.梳理近代以来儒学面临的重大挑战和思考。通过分析康有为、章太炎、钱穆、张申府、冯友兰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来引导我们思考儒学的转型和未来。

3.厘清政治和教育的变革对儒学转型的影响。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模式下,儒学会面临什么挑战?经学在现代学科中该如何存在?中国哲学合法性该如何确定?以上种种,皆有探讨思考。

4.探究儒学的出路。思考儒学对我们的生活、价值、世界秩序重建的意义,确定儒家的现代使命。

【 编辑推荐】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政法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学遭到自我怀疑,更被无情地批判。遭此际遇,儒学该如何发展?

近代以来,儒学遭受重大挑战,但也面临新的机遇。新的生机在这转折中孕育,文明的力量在冲突和融合中升级。儒学的近代进程为我们展现了儒学“一阳来复”的图景。

干春松,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儒学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儒家思想、近现代哲学、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重回王道》等。

目录
第一部分 民族国家与天下秩序:西学东渐与中国文明观的调适
导语 这个世界会好吗?
第一章 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
第二章 天下秩序与现代国家——民族国家与儒家资源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期待很高,本着文史类书籍的阅读心态出发,足足啃了两个礼拜才看完。
嚴格說是論文彙編,東說一下西寫一點,前面還說儒學不能知識化,後面又主張中國哲學,缺乏邏輯之處不少,大而化之的敘述很多也都不嚴密,比較失望,2.5星最多了。另外,人名書名引文標點錯的也有點多
等到千百年后,人们在回顾儒学在20、21世纪中国的转型时,或许能够给出一个提纲挈领的呈现与评价。但处在困境之中书写这段时间的历史,则更多地意味着对问题、形势和思路的不断廓清。儒学在20世纪初经历过一次蔚为壮观的讨论后,陷入长期被否定的命运。21世纪以来,儒学再次受到关注。虽然新局面带来新思考的必要与可能,但百年来关于儒学的那些悬而未决的大问题仍需要面对和回应。干教授这本书便通过一些主题及子主题的设置,试图厘清一些关键问题和思路。各部分的研究也颇具干教授从个案入手、进行田野式研究的方法特点。“任何一次对于自身历史的梳理,都是儒家的一次价值清理和谱系构建”。由于现代儒学仍在困境之中,于是,除了历史梳理与重构,这本书更是一种启发和邀请(包括对其他领域的学者),一个开放的对话体系。
儒学作为中国的国学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应用,值得我们所有人都好好思考。
西学东渐,儒学面临价值、知识和政治制度的挑战,儒学的近代转型就是针对这些挑战所做出的调适和变革,学科化意味着儒学的知识论转型和经学的瓦解,新的国家和社会秩序的重建,则是政治挑战的回应。
“对塔说相轮”,说久了也听的乏味。
一般,内容很多但又感觉没讲什么东西,能用几句话讲清楚的道理长篇大论,有点冗余。或许我对哲学并不感兴趣,后面部分阅读体验有点乏味。
序言第一部四五六章第三部前两章第四部有意思 《宣言》一章,基本是港台新儒家传统之外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港台新儒家的批评。说港台新儒家把儒学从两千年伦理-制度传统中抽离出来,嫁接到西方价值之上,实际上是承认了西方文明的普遍性,也没能说清楚中国的文化生命及其优势究竟在于何处。 但我的问题是:如果暂且抛开唯物/唯心、资/社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问题,普遍性成其为普遍性是要得到历史的和逻辑的证成的。有没有可能,在历史上最早被西方提供给我们的东西,其实不是西方的(或者至少在现代、当代,已经不是西方的了),而是从一开始就是、或者已经是世界的、和被证成为普遍的了呢?我们接受什么,不是取决于哪些东西是西方的或者东方的,而是取决于哪些东西是普遍的。 《一代宗师》里,叶问说,真要管用,南拳又何止北传。管用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