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旧乡的封面

旧乡

李力

出版时间

2024-07-01

ISBN

9787559868411

评分

★★★★★

标签

社会学

书籍介绍

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记录了作者昔日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回忆。内容主要分为衣食住行、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三个部分,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乡村的田园生活,反映了田园耕作的细节,乡里乡亲朴素真挚的情感,还有家乡父老的世界观。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

【编辑推荐】

把这些事记下来,以免有人忘了。

衣食住行、风俗民情、田园四季,

华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农耕文化的基因样本,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乡村旧事三部曲”第一部,《翦商》作者李硕深情推荐

“如果失去农耕生活经验,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先祖?”

·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听亲历者讲给你听。

· 细致入微,笔笔动情,一部传统农耕岁月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村庄生活史。

· 以村落为标本,照见农业社会的生活风貌,生产劳作方式,人们的心态与认知,以及社群人际关系。

目录
代 序
引 子
卷一 生活志
吃的变迁/民 居/山 药/四季美食/洗 澡/穿 衣/睡 觉
卷二 民俗志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今天读李力这本新书《旧乡》,写的很实在,大概就是讲上世纪50-6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后由于社会生产秩序的失败导致的饥馑和苦难,以及70年代之后艰难转变的过程。其实,书里写的不仅仅是苦难,更多的,是一种“苦中求乐”的人生韧性。
很多小时候经历过的事 看了想吃馒头
真正的过年,是从杀猪的次日,煮肉那天开始。(P139)
看到历史学者李硕推荐。这本书确实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农村的生活,以平实朴素的方式,娓娓道来。只是我会有一种困惑,这么近的现代史是否可以这么中性而怀念的方式讲述?或许个人来写是可以的吧。
正如书中代序所言:“所幸留下记忆,可待川原陵谷矣。”这部作品用文字定格了华北农村的往昔岁月,让我们得以回味,也让后人得以观赏。 若你也想在纸墨间重游童年时的故乡,重温那些风土人情,不妨翻开这本《旧乡》,让心灵踏上一次温馨的归途吧。
在万圣书园的新书发布会上购得的。作者李力虽不是人类学家,却拥有人类学家的眼睛。我爷爷也是农村出生,在当过许世友的兵后回乡做了镇书记,因此“李叔”特别对我有亲和力。书中对农耕时代的记叙也是与我的回忆多有响应。虽然广义上我家乡是南方,李叔家是北方,但苏北的习俗可能跟华北比较相近吧(或者说全中国的农耕社会都有相近之处),许多情节总觉得好像小时候看到过。我们家乡的榆树叶裹粉就是一种“哭累”。至于集体化的痕迹,虽然生产队队长常常出现,但总的来说还是不显著。毕竟农耕社会有几千年,集体化运动只有几十年,想要那么快彻底改造农村景观是不可能的。
旧时的日子娓娓道来,吃穿住用婚丧嫁娶。时代变了,有些东西随着人的变迁,经济条件,居住形态都发生了改变。有人写下来挺好。另外,有些民俗消失,有些又被创造出来,这些其实也值得写写
没必要买评论吧,题材和内容都很普通
前两天上课讲到一篇阅读理解,讲的是作者小时候摘香椿炸香椿的事情。我的学生惊叹于作者的家里竟然有一棵香椿树。我就跟他讲起了我的老家,山东泰安的一个小乡村,那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棵两棵“能吃的树”。前几年表叔移民,不解老外不吃野菜,他在自家院子种了很多马生菜又能看花又能吃。这些都让我想起了李力这本《旧乡》。从衣食住行到民俗传统、田园耕作,书中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李力的文字让我们看到,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隐藏着中国人的根系。作者笔下的华北农村,既是他童年的栖息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在他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仿佛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或许博尔赫斯的一句话或许可以概括《旧乡》的意义:“一个人的记忆造就了这个世界的历史。”
作为城市的孩子,没有插图仅靠文字真的挺难想象的,有插图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