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地粮·新粮的封面

地粮·新粮

[法] 安德烈·纪德

出版时间

2024-07-01

ISBN

9787559869258

评分

★★★★★
书籍介绍

《窄门》是受禁锢之人的写照,

《地粮·新粮》却抛弃一切束缚、歌颂欲望,

几代青年的人生导师,伟大的叛逆者纪德,

将全副热忱灌注其中,

为灵魂寻找食粮,为生活决定方向,

为青年写就温柔又炽烈的心灵指南。

——————————

【内容简介】

“我们的动作伴随着我们,就像磷光从属于磷一样;

不错,它们使我们受到了耗损,但也构成了我们的光辉。”

二十八岁的纪德,游历北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南部,在崭新的天地间写下《地粮》。

他狂热地表达生命的能量,想摆脱文学界的矫揉造作,宣称要让文学“赤脚踩在地上”。

六十六岁的纪德,用一生的思想食粮回应少作,时隔半生,再度谈论爱情、孤独、自由、欲望,

凝结成一段段沉思中的美丽箴言,命名为《新粮》。

——————————

【编辑推荐】

📃 “在别处推开的一扇宽敞的门”:启迪无数青年的划时代经典

这本纪德的散文诗代表作,刚出版时默默无闻,十年内仅售出500册,

却在之后的五十年间,逐渐成了几代人奉为正典的人生指南——

十八岁的“规矩女孩”波伏娃,兴高采烈地抄写下本书的段落,开启了对父权律令的反抗;

十六岁的加缪在阿尔及尔,突然领悟该书的精妙,发现了自己身上“不可战胜的夏天”;

少年时期的程抱一在抗战逃难的路上,从纪德的教诲中获得了追求理想的力量……

《窄门》是受禁锢之人的写照,《地粮·新粮》却抛弃一切束缚、歌颂欲望。

📃安德烈·纪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文坛伟大的叛逆者

纪德在小说作品中往往呈现个人面对家庭、宗教时的内心挣扎,

描写在传统道德的禁锢下,鲜活的生命走向凋亡的命运。

然而,在《地粮·新粮》这部难以定义的作品中,

他坦率地敞开自我,述说私密的欲望,展露令人震惊的诚实。

由此,他被传统斥为异端,被教会列为禁书作者,却获得了追求人性自由的青年的一致推崇。

1947年,纪德获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以真诚、无畏的爱和敏锐的心理洞见,表现人类的问题和现况”。

📃“这是一本你读它时感到烫手的书”:温柔又炽烈的告白体散文诗

《地粮》是安德烈·纪德年少时壮游的见闻,由梅纳克、我、拿塔纳埃勒三人交替对话,

记录下自己旅途中的断想、彻夜宴饮的放纵、不期而至的相遇、村舍田间的野趣……

《新粮》则是他于晚年写下的续篇,不同于少年时代与大千世界的相拥,

这是历经岁月沉淀后,对精神世界的深入勘探——以自我为镜,折射众生。

📃资深翻译家唐祖论译本,捕捉诗的况味,传达纪德的文辞与精神

《地粮·新粮》是翻译家唐祖论自1958年被迫辍学以来所出版的第一本译作。

首次发表于1986年,此后多番再版,历久弥新;

为保留纪德散文诗的音韵美,字斟句酌,推敲诗意;

另有译者本人撰长文导读,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杰作。

📃生命的果实×布面精装×三面鎏金,知名设计师汐和操刀装帧,文库本珍品之作!

“生命的形象对于我就是一枚美味的果实,放在充满欲望的嘴唇边上。”

石榴在天上飞——象征永不落地的热烈野望;

布面精细压花·典雅纹样环衬·三面书口鎏金·胶版书纸不发黄——

特装级装帧,文库本定价,阅读便携,珍藏首选。

目录
人的幸福和人生意义的书简——《地粮·新粮》导读
地 粮
新 粮
用户评论
文字很美,很喜欢装帧设计,我很少读散文诗,读时只感受的到强烈的情感,对食物的信仰,反叛的思想,挣脱一切世俗的束缚,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人的一生如此短暂,做让自己感到幸福的事吧。
有点子看不明白。。主要是翻译的也很奇怪。可能我已经没有心境看诗歌体了吧。
读过法语版,这次看完中文版后感觉是适合放在床头的一本自我启迪的书了…虽然我自己没有信仰,但文字却是带给我很多力量
纪德清澈的文字,唐老师透亮的翻译。穿越了漫长的岁月仍然扑面而来的青春的气息,回荡在灵魂的山谷里,读之又读也无法释怀。绝对的真诚,仿佛写下的时候就没有想过要让任何人读到它,比之纪德的小说和自传更私密的敞开。还有,那种临水自照的水仙情怀,几乎构成同性爱之必需:自恋又自卑,自伤又自爱。谁能想到用已死的东西来比喻生命竟然如此贴切呢:“我们的动作伴随着我们,就像磷光从属于磷一样;不错,它们使我们受到了耗损,但也构成了我们的光辉。”
常看常新。遥远的共鸣。
/:人,只有义无反顾地前行 才能在大地上留下通往光明的履痕 People can only move forward without hesitation, in order to leave traces of the light on the earth
一直不知道拿塔纳埃勒具体指的是谁,看到最后换成一声同志——我。在这里纪德告诉我不要去崇拜偶像,别接受人们向你建议的某种生活,要为自己缔造快乐与幸福去对抗虚无,感谢让我真切地感受存在。
我愿此间的幸福,一如点缀死亡的花朵。
四年后再读,心境和感受完全不一样,四年前就被呼唤着扔下书看向外面的世界,但四年后却是带着更沉淀的“书”来看这本书,我能够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出纪德想说的,扔下的不只是书,是别人的价值体系,扔书是为了自己的眼睛更好地能够看见,走出尼采的个人主义而看见别人,我好像离纪德更近了,但实际上是离他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