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漫长的调查的封面

漫长的调查

萧易

出版时间

2024-08-01

ISBN

9787559871855

评分

★★★★★
书籍介绍

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

回顾营造学社最漫长的一次古建筑调查:

173天,35个县市,700多处古建。

.

当年,他们逆时代的洪流,用了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留下时代的背影。

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只在纸上。

.

【内容简介】

1 939年8月—1940年2月间,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走访了35个县市,拍下3100多张照片,这就是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也是营造学社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查,共173天,却一直鲜为人知。

本书沿着当年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路线,重走考察之路,将营造学社的调查对象一一考证,重现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的考察经历,结合营造学社拍下的调查照片与今天的现场照片,让读者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状。全书约15万字,图约260张,以营造学社当年的考察路线为顺序,兼及地域特色划分章节。

.

【编辑推荐】

绵阳西山观消失的50多龛造像是什么?

营造学社为何每每与四川宋元建筑擦肩而过?

民国年间四川相对完好的一处明代建筑在哪?

大足石刻为何得而复失?

新津观音寺何以从十二重变成了如今的五重?

中国抗战年间最大的考古发掘在哪里?

重走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既是对它们命运的梳理与交代,也是对营造学社这次漫长调查的回顾——当年,他们逆时代的洪流,用了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留下时代的背影。我们也在漫长的八十多年后才找寻到这段历史,以及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

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在纸上。

.

【新书看点】

▶ 尘封数十年,营造学社不为人知的旧照重见天日

在营造学社的足迹中,大家最为耳熟能详的是他们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调查。但在四川,营造学社曾经历了一次长达173天的调查,因缺乏相关资料,少有人提及。十多年前,萧易发现,在梁思成先生遗孀林洙女士手中还保存着一份完整的川康古建筑调查照片,数目超过3100张。经过授权,并在四川省文物局支持下,萧易与各地文物局、文管所一起,于2019年春天开始重新调查营造学社当年考察的古建、古迹,了解它们的状态。这3100多张照片,如同一幅巨大的拼图,让我们得以用一处处石窟、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迹拼接出一个八十多年前的四川。

▶ 海量旧照与今昔对比,凝结数十年来的历史变迁

当年,梁思成与他的同伴们克服各种艰险,用173天穿梭在巴蜀大地上,用3100张照片留下了中国古建筑瑰宝的身影。八十多年后,本书引导读者找寻到这段历史,以两辈人的视野,注视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它们,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在纸上。

▶ 知名文物古迹探访者对先行者足迹的追寻

作者萧易十几年如一日积极参与对文物古迹的走访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许多作品,这份经历在本书中有深刻的印记。书中展现了他对古建筑及其相关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而作为同样“行万里路”的调查者,他对这段八十年前的旅程如同跨时空对话般的感想亦相当值得关注。

目录
成渝之间 /
陪都前后的山城重庆
从明蜀王府到陈举人府
安澜索桥
中国第一竹索桥的前世今生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曾就读的学校旁边就是西山观,一生从未踏进此园半步。未曾起过这里原本有中国最大的道教石窟群。西山公园的脚下确实是铁路沿线,这些道教石窟中的一部分居然化为路基。绵阳的平场府君阙而今变成了科技馆。以前上学还会途经七曲山大庙,梓潼神在元延祐三年,接过文昌的教鞭,成为中国科举之神。前来七曲祭拜文昌的人络绎不绝,很少再有人爬到山顶。七曲山至今令我想念的还是它附近的翠云廊皇柏道。定要去徒步了却心愿。梁思城也曾为了千佛崖的保护积极奔走,不然又会被扩宽的川陕公路再度破坏。路过的苍溪除了临江寺还在,古蜀文化在苍溪几乎没有存在感,涧溪口最宝贵的隋代石窟已化条石,沉入水底。大破坏都集中上世纪 60-70 年代,触目惊心。那些崖墓、汉阙、建筑、城市,有的还在地上。有的,已只出现在印刷纸张上。
173天,行走30多个县市,考察研究730余处古代遗址,古代建筑,留下近3000多张珍贵的照片资料,中国营造学社80多年前,在战火纷飞的艰苦条件下,对川康古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留下六册珍贵的古建调查图录,重走这段调查之旅,重温那些艰苦岁月里的奋斗,是对大师的温情回望,在实地行走中体会他们的风骨和深情,致敬那个伟大的时代,用脚步丈量,用心去体悟,触摸大师们的精神世界,从中获取向上的力量,这是萧老师给我们带来的独特作品,也是他对营造学社前辈学人的缅怀和致敬。
1938年11月24日,刘敦桢带着莫宗江、陈明达,在云南西北部考察了大理、剑川、丽江、鹤庆、镇南、楚雄等地的古建筑,第二年1月25日返回昆明。不久,梁思成、刘敦桢又将视野投向了四川,酝酿一次更为久远的调查,因调查区域涉及四川省与西康省,史称“川康古建筑调查”。《漫长的调查》一如书名,讲述的正是这场长达173天的西南古迹调查之旅。梁思成、刘敦桢等人,在战争时代,是如何在西南的荒野山间探寻,去调查730多处古建筑、古遗址。这是一场与战争和时间的逆向赛跑,前者要将它们拉向消失这一注定的命运,而调查者们却要尽力地在自己的照片和调查笔记中多留住它们一刻,至少,在消失前,让世人知道它们曾经存在。地上的曾经,终于成了纸上的存在。
【2024年第五十一本】 读的时候本想着书做的很好,这些照片要是彩印的就更好了。后来被又被自己傻笑了,那时候应该还没有条件用彩色照相机吧。 又是一声叹气,这些黑白光影就是西南大多数古建曾经存在过的最后证明了。
很好读,虽然是否耐读似乎也要取决于读者原本的积淀了。感念这份记录曾经存在过。
很棒 很可惜
之前对营造学社在四川的考察几乎一无所知,这本书填补了空白。每个地方作者都详细介绍当年考察的情况,看着那些老照片,总是隐约期待最后作者不会说“现已不存”,但大概率是失望的。四川的汉阙、崖墓和石窟,应该一一去探寻一番了。
战乱流离之中还在一点一滴地做事。
带我们穿越回85年前的调查实地,再温173天的调查过往,对营造学社的“川康古建筑调查”进行一次全面回顾与致敬。书中的章节前绘制了清晰的线路地图并配以文字解释,呈现了当时的调查线路,收录大量当年调查时的珍贵照片资料,有力还原调查所得。一众古迹、古建,成为穿越时间的空间载体,呈现出川康地区历史上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内容,无论是整体结构呈现的营造巧工,还是雕梁画栋装饰细节上的细节美感,亦或是匾额、石碑上的书法与篆刻技巧,集百工之精华,融匠心于一体,呈现出地域性建筑美学,此次重走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还原,并形成照片层面的今旧对比,是用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