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的封面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

王佐良

出版时间

2006-01-31

ISBN

978756000929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是多卷本《英国文学史》的第二卷,所涉及的范围是1500――1660年,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本卷的编写原则一如已在先出的第五卷(二十世纪卷)序中所阐明的,包括下列几点: 1.读者对象:我国的大学生、研究生和一般文学爱好者。 2.着重叙述性,以说清事实为主。评论包含在叙述之中,要有中国观点。 3.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4.着重作品本身,因而较多地引用原文段落,加以翻译。 5.写法也要有点文学格调,文字清楚,简洁。 至于史的本身,则既要有大的发展脉络,主要是文学品种发展的脉络,又要有足够的具体细节;重要作家和问题则作“特写式”处理,专章讨论。 总起来说,就是想写出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 这当然只是一个奋斗目标。实行起来,困难很多,目标究竟达到了没有,或达到什么程度,都有待读者检验。不过有目标还是比没有好,可以使努力有个方向。 具体到本卷,我们面对的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关键的一个发展时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两大巨人都在里面。作为编写人,我们时时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使写出的东西多少对得住这个伟大的文学时代,而又对我国读者有点帮助? 由于这个时期的文学牵涉广,需要掌握的材料也多,我们时感学养之不足。然而我们也作了努力,大致是在下列方面: 1.由于这是一个意识形态上斗争激烈的时期,我们把文学史的范围略为扩大,谈到了社会、政治、宗教、哲学、科学的兴起等问题。 2.突出文学品种的演进,诗剧的兴衰一连用八章叙述,使其有首有尾,发展的轨迹明显。 3.诗也占八章,把“黄金时代”各家及其后的两大诗派都包括了,又加弥尔顿一个整章。 4.各体散文占七章,其中十七世纪占五章,覆盖面广。 5.这也是一个翻译繁荣的时期,也有一整章专门论述。 执笔者二人的分工是:戏剧部分11――12、14――18章由何其莘担任;戏剧的第13章即莎士比亚章和全书的其余部分,即1――10与19――26章由王佐良担任。两人时时交换意见,并互相审稿,虽然各人所处理的文学品种不一,因而写法也不尽一致,但由于事先有总规划,又在叙述中注意联系,相信全书仍是一个整体。 卷中引文甚多,除有关语言本身的几则外,一般都有译文,译文部分由执笔者自译,部分来自下列各书: 朱生豪等译《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杨周翰著《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王佐良主编《英国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目录
第1章 总图景
第2章 社会景象
第3章 莫尔
第4章 16世纪散文
第5章 翻译家们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亲切的文字里是严谨的知识。 文艺复兴不愧为是黄金时代,那时候理性与信仰并存,思考与行动共生,人的尊严被高举,对道德理想的价值还坚定,不像如今消费主义风行,怀疑颓丧思潮蔓延。 艾略特说弥尔顿造成了诗歌的感情脱节我不做评判,但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绝对是精神浪漫追求与现世行动合一的最佳典范——有着完美艺术境界的执着,也有着深刻的政治社会忧患意识,不论是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弥尔顿,都彰显着动荡挫折之中依然昂扬乐观的时代精神。 难怪总有人说黄金时代永远是过去的年月,因为后来的人渐渐地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而那正是人所有的尊严。
三星半,三百多页还是捉襟见肘,而且很多都是编者自己写过的书搬过来的。。。
精彩
深入浅出,文笔自然...
寰海微尘里,存在这浪漫百年的尸骸。
英国文艺复兴许多塞内加与普劳图斯。一时代之新,未必那么熠熠,察其源头与流变,会觉得一切有本可溯。英国文艺复兴更多是罗马的回归,希腊的回归要等到浪漫时期,参见海厄特的《古典传统》。
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算国内比较好的文学史资料了,但汉文化背景还是出戏,诸如拿出世入世等说法去评价,显得很奇怪
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其实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断裂,享誉文坛的莎士比亚复仇悲剧承自基德模式,而后者则根植于更为久远的中世纪传统,而所谓的癖性喜剧与其说是人文主义影响的结果,不如说是一种与乔叟相呼应的“英国性”的产物。散文方面施法西塞罗与塞内加,则是时代氛围使然的大趋势,很难说它有多么自觉,而比起刻意的模仿,似乎诗人们更多的也是从不同方面探索英语表达的可能性。英国文学的民族意识和理论自觉,还要等到下一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