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正常与病态的封面

正常与病态

[法] 乔治·康吉莱姆

出版时间

2014-12-31

ISBN

9787560435695

评分

★★★★★
书籍介绍

一位哲学教授之所以对医学产生兴趣,并不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精神疾病,也更不必然是为了进行某项科学训练。我们明确地希望医学成为人类一些具体问题的导引。对我们来说,医学是且仍将是处于几种学科交界处的一种技术或者艺术,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在我们看来,为了精确定位和清楚阐发我们所关心的两个问题,即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标准与正常的关系问题,就必须从直接的医学文化那里得到帮助。

——康吉莱姆

这个人(他的著作是严肃的)刻意而精心地固守在科学史的一个特定领域(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混同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学科),却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出现在了自己一直留意着不要卷入的讨论中。然而,抛开康吉莱姆,你就无法更好地理解阿尔都塞、阿尔都塞主义,无法更好地理解在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讨论;你也不可能领会像布尔迪厄、卡斯特、帕斯隆的独特之处以及让他们在社会学中引人注目的东西;你也会错过精神分析家的理论著作的整个方面,尤其是拉康的追随者们的著作。更有甚者,在有关1968年运动前后的思想的整个讨论中,我们很容易找到那些或近或远地受过康吉莱姆训练的人的位置。

——福柯

乔治·康吉莱姆(1904—1995),法国思想家,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多所中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索邦大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认识论)。主要著作有《正常与病态》、《生命的知识》、《17—18世纪反射观念 的形成》、《从发展到19世纪的进化》、《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生命科学史中的意识形态和理性》、《健康:普通概念,哲学问题》。康吉莱姆是法国当代思想的开创者之一,其思想和研究方法对阿尔都塞、福柯、德勒兹等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李春,文学博士,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翻译史和翻译理论、已出版译著《空间与政治》、《策兰与海德格尔:一场悬而未决的对话(1951—1970)》。

目录
说 明 / 1
一、关于正常和病态的几个问题的论文(1943) / 1
第二版序 / 3
导论 / 7
第一部分 病态只是正常状态的量变吗? /10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主要是在搞价值重估。把正常、病态这些早先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里被认为能够客观呈现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展现出来,从而把这些概念重新价值化。由此高扬一种不可缩减的内在和整体的生命科学,这种生命科学提醒着生物学、医学这种以生命为对象的学科应该时刻注意到,自身的对象并非只是一种可以化约为物理或者化学的事实,而同时也是一种价值。43年的正文看得很高兴,但是20年后的补录就感觉比较难了。
醍醐灌顶。正常代表的是一种价值/标准,疾病状态代表着生命价值/标准的降低。如果没有正常状态,那就不存在非正常状态,如果所谓的正常没有负荷价值,那么人们所能定义的就只有变化或者差异。健康是安全和保障的总体,保持健康状态意味着可以生病以及康复,持续的健康是不存在的。
如何理解作为正常的健康?康吉莱姆一句话点破之:“持续健康是一种标准,而标准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告即将阅读此书的友邻:如果没有背景知识,一定要先看完文末福柯的序和阿尔都塞的引言,然后阅读一下译后记,否则直接进入论文就会死在作者的观念史追溯和大量医学研究引用中......【1】作者最牛逼的地方在于,通过细致的科学史追溯,澄清了一个当前的医学概念是如何产生以及被一步步体制化定型的,而要重新赋予这一概念意义,就要在这么一条广大的历史长河中和每一位前人搏击。这也意味着,百年之后以这种思路写作博士论文,在文献上的工作量会大到无法想象......【2】作者的大致观点在于,“正常”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生命价值标准,而是生命在环境中能够自然生存的一种状态,因此不同地方、不同人群也有不同的“正常”。与之相应,“病态”不是“正常”的“缺失”,而是生命体在环境中生活标准的降低。
对福柯产生极大影响的老师,所谓正常与病态的区分都是基于一个标准,而这个标准多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自近代认识型形成以来,许哦有的一切都是设立标准,区分差异,康吉莱姆本书以医学和生物学中此类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来揭示这个内在的深层逻辑。
无意识挑了一本福柯的老师的书
附录里有福柯为康吉莱姆写的导言。
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做一个个智力游戏;这并不是一句完全褒义的评价,因为它意味着过于密集以及破碎的论证和语言谜题让书的形式和内容的连贯性显得不足;这种连贯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由于历史的纵深不够,关于质和量的关系还可以追溯到更远的年代。不过还是得说一句,作者不愧是福柯、德勒兹等人的老师,刚上手还误以为是一本神棍书。另外,“病态行为的享乐主义含义”是个很有意思的词。
徒劳地逃离
神。从作为技术的医学出发,清理出包括病理学生物学乃至社会学等科学在内的一场思想运动,梳理了19世纪对疾病认识的非本体论转向,好到不知道怎么说。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可能有点不习惯,建议之间先看结论。对于两个题目的回答可能是简单的,甚至两三句话就可以说完,但对康吉莱姆文字细节的忽视,将会是一件相当遗憾的事情。它有一种充满智慧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