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恶的透明性的封面

恶的透明性

[法] 让·鲍德里亚

出版时间

2019-08-31

ISBN

9787560444352

评分

★★★★★
书籍介绍

在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逝去十年多之后,人们仍在反思他的遗产。这本《恶的透明性》,基本补完了这位思想家的中文译作,成了这反思的一部分。它是鲍德里亚完成早期的理论奠基后的随笔作品,但比《冷记忆》系列更有组织。翻开这部书,读者首先注意到的还是作者从不缺少的话题性。以“恶”为题的本作,就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样无所忌惮,甚至将曾在68年风波后追逐各种意识形态的的法国一代人称作政治“易装癖”。如此比比皆是的惊世骇俗之论,却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首先关心的,是这个当代世界:上世纪80年代末,大的政治动荡已经过去,然而核事故与恐怖主义种种未有的极端现象屡屡发作。如果说鲍德里亚从早期的《消费社会》开始一直切中时代的脉搏,那就是因为他对世界的新变化始终保持着惊奇。诚然,他是后现代理论家,有多本专著集中探讨某个概念,但在这部随笔中,他更是易读的思想家。随笔,不意味着轻松随意,它首先摆脱了形式的束缚,也更加慷慨,给出作者在某个话题上所能思考的一切。我们看到,鲍德里亚是如何面对世界的新事态,运用、提炼他的概念。因此这本书不乏深刻性,也一直多被引用。其中对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的反思,还是能给我们启发。而且这些随笔,也不让我们迷失在“主体”、“他者”等概念的推演中,因为鲍德里亚作为理论家不仅言之有“理”,也一直做到了言之有“物”。同样思考着时代的读者,应该可以从本著得到许多线索。

让•鲍德里亚(1929—200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作家,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从事多年中学教师职业之后,从1960年代末开始在巴黎楠泰尔大学社会学系任教,1986年结束学院生涯,专心从事写作。他提出了激进的社会和政治理论,从前期对政治经济学和消费社会的批判,到后来对符号、媒介、拟象、新技术等构成的后现代世界的反思。主要著作有《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恶的透明性》《拟象与模拟》《完美的罪行》等。

目录
目录
在狂欢之后
跨美学变迁
跨性别变迁
跨经济变迁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不考虑深入解释一下透明性吗?
难怪有人说《象征交换与死亡》是鲍德里亚最后一本严肃著作,比起前者层层展开论证的浓稠来说,这种随笔类的局限就很明显了,但好处也是有的,起码能通过一个个案例大致了解鲍老师在诸如主体性、象征符号、拟真与超真实等核心理论上的观念,更不用说鲍老师花了大半篇幅研讨的“他异性”相当精彩。正如鲍德里亚所说,当今多元性社会始终强调的包容性的虚伪恰恰是融合本身带来的问题,是我们把“他者”异化成了“他人”,这一点颇有些类似齐泽克说的“爱你的邻人,只要他们不打扰你”,正是这种对异域性的否定、对他者的恐惧导向了宽容理性的二律背反,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普世性,也没有什么宽容理性——正像鲍德里亚用原始社会的象征死亡来反对政治经济学死亡一样,“彻底的异域”也代表着某种田园牧歌式的怀古,而对他者的追随才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通路。
恶通过各种形式汇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也不再和善对立了,一方面鲍德里亚说西方世界失去了指认恶的能力,他举了伊朗霍梅尼的例子,但一方面他又指出西方社会依赖“恶”进行漂白,推广预防,讲述“善”。“恶”也是巴塔耶所说的那种“被诅咒的部分”,它是盈余后的耗损和狂欢,摒弃这种“恶”同时也带来了平庸和同质化的恐怖主义。
可能影响了韩炳哲,但后者不如老鲍德里亚深邃和灵活,因其理论似有概念先行之嫌
一种内爆时代的危机话语,透明成为恶,成为病毒,差异消失,隐喻消失,狂欢之后是漠然,是无可逃避的客体的虚无。ps鲍德里亚真是到处金句……
如能克服诸如“透明性”、“异陌性”这类中文习惯难以消化的词汇,读起来还是很痛快的,一针见血的现代性批判。现代社会的发展真是越来越没意思,符号自顾自发展出越来越繁杂的系统,人在其中眼花缭乱狂欢痛饮的生活也许只是一种虚拟环境,真实的世界正在远去。
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很喜欢
如诗
「我们的幸运和厄运,一并归于流行病、接触传染、连锁反应与增殖。我们的不幸,在于癌症的转移、政治的盲从、生物领域的病毒性、信息领域的谣言。但是,所有这些在深层意义上也构成了我们的幸运,因为连锁反应的发展进程是无关道德的,超越了恶与善,是可逆反的。其实,我们一并接纳了这厄运和幸运,对它们抱着同等的迷恋。」最近会多读点鲍
瑕不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