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儒教与道教的封面

儒教与道教

[德] 马克思·韦伯

出版时间

2010-12-01

ISBN

9787561351970

评分

★★★★★
书籍介绍
当前世界上存在着四大文化区,即基督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佛教文化区、儒家伦理文化区,前三大文化区都是以宗教为中心形成的,而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文化区,虽然其内部也存在宗教,但整个文化区的凝结核心却是儒家的伦理文化,一种以家庭文化为基础的文化。 本书是马克思•韦伯即研究基督教文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后的第二部宗教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论证儒家伦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与西方的新教相比较,试图去寻找中国在各种条件都好于西方的情况下,资本主义为什么没能发展起来的原因。 马克斯·韦伯:德国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现代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1864年韦伯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1882年进入海德堡大学攻读法学;1889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于1891年在柏林大学开始教学生涯。尽管韦伯在社会学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但其成果却长期没有引起学界的重视,直到1964年海德堡国际社会学大会的召开,他在社会学上的地位才得到学界的承认,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等。
目录
儒教与道教
导论:各种宗教的经济观
本书文献
第1章 城市、君王、神灵
货币经济制度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中国史对韦伯来说只是一个展现分析功底的资料库,就如陈师晚年巨著并非为了考实而实为考虚,令后辈学人明略其章法——用宗教与民族、国家的起源来考察中国史,乍一看卡里斯马等名词套用荒谬,本书实则仍在韦伯认为的阶级划分与经济结构对社会的决定意义之中进行阐释。故而,韦伯在书中提出的诸多问题:农民家庭的具体所指?民间神与儒教教义的关系?似乎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如斯观点实在太为超前。本书的史学价值着实不敢恭维,社会学价值又实在非入门的必备书,感觉个人在火车上摇摇晃晃20余小时,装逼太过了。
一分给出版社和译者的。不要买这个版本。
这个版本翻译太差了,也就勉强能看
这个版本只卖十块钱是有道理的T T
这本该算是经济与社会的中国篇,不仅仅关于儒教与道教
韦伯的学术功底还是蛮深厚的,其分析能力及判断能力真是一流。韦伯并非汉学家,却仅凭当时一些翻译的中国典籍及西人所写的中国著作,从儒学及宗教入手,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官僚体制的演变情况,尤其是探讨了儒教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以解决他所提出的著名之问:曾经商品经济很繁荣的中国,何以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很早就出现了货币,并最早产生纸币,经济发展程度一直领先全球,且占主导的儒教伦理与新教伦理亦有很多相似之处,崇尚理性,提倡吃苦耐劳。然而中西的方向却是南辕北辙。韦伯所写的中国情形基本无出入,他很会抓住重点,分析也相当到位,其所下的许多判断让人印象深刻。
思想宝贵,但买的这个版本也太烂…纸质就已经让人性冷淡了 @2019-01-31 09:37:05
进入正题太慢,一度看不下去。但收尾精彩犀利。"中国的这种救赎信仰虽然强大,但作为纯粹巫术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道教就是术士们的组织。佛教被引进后也发生了变质,它不再宣扬印度早期佛教时期的救赎信仰,而变成了宣传信徒组织的巫术和秘传的宗教。这两种情形反映出,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至少在世俗人群中并没有形成至关重要的宗教团体。因此,这种萌芽于巫术中的民间救赎信仰,通常是非社会性的,个体最终只能变为道教的道士或佛教的和尚。只有在佛教的重大节日里,他们才形成一种临时性的、短暂的共同体。只有在追求政治目的时,那些非正统教派才会形成稳固的共同体,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它们会受到统治者的迫害。同西方相比,中国不仅没有任何灵魂救助,比如牧师同本教区的教徒进行谈话,而且没有任何的教会戒律和监督宗教生活的手段。”
还是挺晦涩的,主要是逻辑盘不清。读之前或者之后都可以看看杨庆堃老师写的导论。
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