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奇幻文学导论的封面

奇幻文学导论

[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出版时间

2015-11-30

ISBN

9787561492031

评分

★★★★★
目录
1.文学类型
2.奇幻的定义
3.怪诞与神异
4.诗与讽喻
5.奇幻的话语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很有启发!特别清晰
对20世纪前的总结是精确到位的。对类型的深挖,文学的犹疑,自我主题和他者主题的归纳也很精确,但并未涵盖20世纪以来的奇幻文学发展。最有启发性的一点是关于自我主题的论述,谈到了感知体系中,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和致幻剂、幻想主题以及精神病人的相似之处。客体,空间,时间,因果关系是武器也是桎梏。打破桎梏的手段只有幻想叙事。人类的童年已经终结了很久,是否该重新回归了呢?我看到一条上升的螺旋线。
其实这个中文不好,奇幻文学不如说是幻想文学...我觉得开头和结尾写得真好。托多罗夫探索到了一种由形式主义而来的“陌生化”,它在结构中表达为一种认知和审美的含糊,否认了经验的确定性,从而保证在真实和虚构中营造一种“奇幻”的气氛。这既可以是哥特的恐怖也可以是神话的魔法,这种谜解构了语言外加的自明,语言的随意性和内在性,让文学的语言焕发新的生机,更加接近现实,而不再反映和模仿。
这是一个奇幻文学爱好者被标题骗进来而看了一篇古老枯燥论文且看完毫无收获的杯具。研究对象(这本书对奇幻文学的定义)极窄,研究过程非专业人士看不懂,最后得出的结论(鬼故事套路)早已人人皆知,纯属浪费时间
被书名骗进来读,然后发现此处的“奇幻文学”实是一则严重误译,托多罗夫在这里定义的fantastique和当代读者认知中的fantasy是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应译作“幻想文学”更恰当。不过用来拓展视野还是非常有趣的,首先是关于文学研究的逻辑与方法的启示:类型研究首先要求学者具备优良的语言学基础;主题研究中“诗学”与“批评”两种视角的对立;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考察方式等。此外本书不少观点本身也足够令人耳目一新:以“犹疑诗学”定义幻想(文本中一律误译作了“奇幻”);怪诞、幻想与神异的坐标轴;以及最有意思的主题研究部分提出的“泛决定论”特性:物质与精神间界限的瓦解。
这本书并不厚,我却读了好久。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其中很多文本未曾读过,所以并不确定自己完全吸收了,很多东西都是一知半解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去理解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它提出的概念让我重新审视了奇幻或者说幻想文学,也让我看到一些研究方法的问题。它的语言和逻辑都比较好理解,能让人读进去。
聪明,精彩!
好看!讨论的奇幻范围其实很狭窄,基本上是19世纪的传统奇幻文学,有通俗小说外壳的一类,并且以“犹疑”为中心标准进一步标明轮廓。虽然我觉得建立在对传统主题批评学上的奇幻二分主题仍有些问题,这种疑惑一直延续到最后都没能彻底解决,再重读吧。再讲“他者主题”归为“语言主题”时,论证似乎也不充分,起码在我看来草草引了几句话就得出结论,或许可以归为结构主义对语言的偏爱,或许是我不够了解结构主义的基本语言学背景,总之这部分还得看看。另外,翻译真的是误导性很大,连全书基本的统一都做不到,没看原文就觉得很多地方肯定翻错了。
托多罗夫在这本书中考察了一种具体的文学类型。奇幻,一个只了解自然法则的人在面对明显的超自然事件时所经历的犹疑,并位于神异和怪诞这两种类型的分界线上。托从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和语义层面对奇幻文学的特性进行了总结,观点的建构带有结构主义色彩。区分文类的这两章把我看懵了。“犹疑的功能在于为感知前所未闻的事件做好准备,并描绘从自然到超自然的过渡。”书中认为《变形记》所描绘的是一个相反的运动过程,突出的是如何“适应”令人费解的事件,并且描绘了从超自然到自然的过渡。犹疑与适应代表着两种对称而相反的进程。从这个角度说,《变形记》虽是超现实,但确实不属于奇幻文学,一个有趣的分析角度。
为了理解fantasy literature而读,日译版翻译为幻想文学,怎么去理解幻想的定义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