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的封面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

里尔克

出版时间

2005-04-01

ISBN

9787561742075

评分

★★★★★
书籍介绍

里尔克于1912年在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动笔写《杜伊诺哀歌)),1922年完成于瑞士的慕佐城堡(Muzot),历时十年。这部作品以十首哀歌组成,与《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构成里尔克的思想结晶,让人入迷地呈现出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的困惑。哲人如海德格尔从里尔克的诗作中看到形而上学的现代性问题,神学家则从中看到基督神学的现代性问题―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Uhr von Balthasar)说过,里尔克的诗作浸透着经过转换的传统神学母题。

选编这个集子旨在为深入理解里尔克诗作中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的译文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提供的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宗教思想材料十分难得,宜作导论研读。瓜尔蒂尼一文系他解读《杜伊诺哀歌》一书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尔克神学思想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瓜尔蒂尼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里尔克的诗作。

目录
编者前言 刘小枫.
杜伊诺哀歌 里尔克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 里尔克..
里尔克的宗教观 勒塞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概念 瓜尔蒂尼...
用户评论
果然对基督教一无所知的我看后半部分像在踩云……
我觉得比黄译本要好
喜欢
我笔记都交了不是.....
原来就是那本 《杜伊诺哀歌》与现代基督教思想 换了个出版社的重印本……
如果从时间之外的超感性来看,里尔克与马拉美相似,他们熟悉“当我们感觉时,我们也同时消散”,致力于将不可见中令人战栗的感觉转化为可见,即将倏忽即逝的精神引入到诗句中来。但后者只写超感性层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应,他激活和组织句子搭建那个瞬间显现的空间,让读者感应到这一庙宇的存在,而里尔克则在追问这座内心庙宇的奥秘。追寻前,他是“被保护者”,母亲为他挡住陌生世界,让他安然无恙,直到探寻开启,他才像“新生者被卷入内心事件,卷须不断蔓延,体内的原始森林,告别他的心,脱离自己的根”,“人们轻柔地断离尘世,就像平和地脱离母亲的乳房”,此后便惶然地面对自己心灵的帷幕,独自承受此在世界的沉重。可诗人并未就此成为厌弃此岸的人,他敞开内在,在人的易逝本质上于哀歌中提出,人的使命是转化,将不可见不可言说的化入我们之中。
「 里尔克坚持原始的起源神话;他对伦理问题缺乏理解,而这些问题意义重大,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活;他不能从宗教上(而非从道德上)解释并理解罪的概念;他从一元论的立场出发使死亡变得无害而肤浅;他提出了一种庞杂的新救世论—— 应当由人实施的转化世界之法术。所有这一切并没有超过基督教,而是落后于基督教。 尽管如此,我对里尔克的宗教观评价仍然颇高,非同寻常——只要不超出我称之为基督教之外或之前的原始启示或基本启示这类课题的范围,而奥托所谓使人战栗的和使人憧憬的奥秘正处于这些启示的中心。在此,里尔克作为宣告者赢得了一种震聋发聩的分量和重要性,这一点很难得到应有的估价,而且恰恰证明了他无愧于“中介者”这个称号。 」 ——P210勒塞《里尔克的宗教观》
其实翻译只值一星,但是实在不忍心给里尔克评价太低😖
还行
喜欢《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里尔克不是一个教会诗人,但他写了那么多赞美“上帝”的诗歌,这个“上帝”,我想想要皈依于超验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