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哲学史的封面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

出版时间

2011-06-30

ISBN

9787561783542

评分

★★★★★
书籍介绍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陈寅恪评此书,赞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本书基本架构已为中国哲学史界普遍接受,许多观点(如名家应分为惠施之“合同异”、公孙龙之“离坚白”两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别为心学、理学之先驱;又如程朱异同,陆王异同,朱王异同;等等),均发前人所未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冯友兰(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赴美,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目录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第一篇 子学时代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如今的学者在学识、考据、治学态度方面,和民国大师真的是完全没法抗衡了。
西哲化的初级尝试,为这种尝试打个三星吧,中国的这点儿东西,根本不需要用西哲化的方法,无他,不是一套活儿。
在本书当中,将上古时代称为子学时代,即诸子百家争锋;将中古时代称为经学时代,从汉代以至于清末,学者都依托经典来阐述自己的学说。在子学时代,以孔子为起始,杨墨的功利主义、老庄的自然主义、孟荀的性善性恶之争,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等不同的问题都有充分的探讨;秦汉之后,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为儒学传承中三个最重要的人物,而佛学和道教为两个支流,佛道儒三教之间思想互相交流又各有分别,但探讨的问题反而没有子学时代那样广泛而自由。 本书最大的问题是行文中太多的引用了古文,与成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关系,并不适合当代的中国人来阅读,如果可以用西方哲学系统的视角,以更通俗的语言来对中国哲学史加以整理,或许会是一本更好的作品。
当别人背试卷的时候,我在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所以当老师说你们背的试卷和考试无关时,我笑了。
何时能读完道德经,何时才能真正领悟其间真谛。百家争鸣那个学术的黄金年代,真想穿越过去目睹群雄思想闪耀的万千光芒。
不如新编。
有些地方磕磕绊绊的通读了一遍,后面需要纸质版再细读一遍
哲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及方法论三部分。科学的方法是逻辑的,理智的;哲学之方法是直觉的,反理智的。直觉能使人得到一个经验而不能使人成立一个道理。经验本身无所谓真妄;道理是判断,判断必合逻辑。各学说之目的皆不在叙述经验,而在成立道理,故其方法,必为逻辑的,科学的。海佛定认为哲学问题皆在知识的边境上,为精确的方法所不能及之地,故研究者之人格,乃决定其思想之方向,而或不自知,有时哲学中问题发生,或正以研究者之人格,为先决条件。有些思想只能在某种心理状况中发生,研究者所引以为解决问题根据,于其解决问题,亦有关系。淮南内篇无为三个重要意义一私志不得入公道,奢欲不得枉正术二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三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者。尽心-知性-知天(内在超越)亲亲-仁民-爱物(外在扩充)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很多年前读的,虽然已经不记得写了什么,但是始终记得它带给我的震撼。如果要选一本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那就是这本了
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较为简洁,引用丰厚,但和我们存在一些时代语言的隔阂,可能不尽然能读懂,佐以新编会更完整;虽然新编存在阅读体量过大,但内容逻辑相当完整,很全面的了解; 上面部分中哲史未提及或展开的人物,可见于北大出版社,相对来说更白话易读,私以为存在标题哲学味相对过浓,而部分内容却哲学味缺乏😿感受到一些受时代限制的味道。 后辈妄论,请多担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