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的封面

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

刘宁

出版时间

2012-01-01

ISBN

9787561788738

评分

★★★★★
书籍介绍

汉语思想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经学传统中的注疏、经义、语录,子学传统中的论著体,文章学传统中的论、议等说理议论文体,都是重要的思想文体。这三大文体传统各有其形成渊源、形式特点,彼此交融互涉,共同建构了汉语思想的传统表达方式。

近代以来,汉语思想的表达传统,面对外来冲击,发生巨大转变,西学思想表达的论著体式,进入中国,并逐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严复、胡适、梁启超等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将详细分析这一过程,并指出,这并不是一个由论著体简单取代注疏体的过程,而是西学论著体式与汉语三大思想文体传统发生了复杂的冲突与交融。今日所谓“汉话胡说”之“胡说”的独特面貌,与这个交融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

到20世纪以后,思想史上的“怎样说”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思想的内容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之间同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学界对汉语思想“怎样说”的问题,也有越来越多的关注。《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揭示汉语思想表达的文体传统,从文体的角度说明,在中国历史上,“汉说”究竟意味着怎样的一整套丰富的表达方式。显然,重新认识汉语思想表达形式的独特内涵,对于今天国人的“思”与“言”意义重大。

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韩愈研究会理事。199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6至2007年,受中美富布莱特项目资助,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国高丽大学中语中文学科,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近年关注中唐古文与儒学转型、文章学与思想史、经学史的联系。

著有《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2002年)、《王维孟浩然诗选评》(2002年)、《春秋左传学史稿》(合著,1992年),发表论文《“务去陈言”与“归本大中”:韩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异》、《属辞比事:判例法与〈春秋〉义例学》、《毛诗诗教观与思孟学派的思想联系》等五十余篇;主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合编,2007年),译有《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

(展开全部)

目录
引言
一、汉唐子学“论著”
1,“述说”与“辨析”:《荀子》专论之特色
2,《韩非子》与《荀子》专论之异同
3,子学“论著”的形成与《荀子》的影响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从结构松散的礼记发展到结构相对严整的荀子。另一个案例是《庄子·内篇》中杂乱的“卮言”发展到《外杂篇》中主题清晰逻辑严谨的专题论文。
力荐。1、重新发明古典著述的“文道观”,近十年来经学的经典解释风气颇盛,但引领风气者甚至没有扎实说明“如何解释”,即“以何载道”?这本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作者指出文体上汉唐述圣、宋明拟圣、近代西渐的特点,目光锋利,非对经学史有深刻理解而不能;3、小薄册子百十页无一句废话,实乃学者之节操。能把书写薄就很牛。
翻完第一章,其他章节囿于知识水平不能继续
简洁 严复那段子部论述精妙
值得再读。
大气之作,勇气之作,多一星表达内心赞同,希望多一些这样真正有思考价值的书。刘宁老师或许还可以继续完善和丰满此书,研究视角从一般的文本、文集转变到著述方式,在最后很有创造性地提出今天的论文写作方式只是一种可能,也许也会被其他方式所取代(我期待着)。韩柳是其专攻领域,明显感觉笔力更游刃有余,切割点精准。而在跨度如此长的脉络上下每一个判断则都非常需要功力,有的地方觉得还不足确断有力。另外,《同道中国》里很有价值的拟圣精神也早在这本书里提出。
没能完整回应书名提出的问题,但读来非常有启发性。其实我更想知道不同文体对思想的作用,比如叙事与虚构,但也很能理解这方面大概会很难很空无依傍。
很重要的论题,很有气魄的通盘把握。
火车上重读了一遍,启发甚大。
非常精彩的对文体(子书、论体文、语录体)与观念、思想、思想史的关系的考察。值得补充的是,作者认为现代学术论著与子学论著在“辨析群言”以表达思想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仅可视为梁启超等短暂转型期的结果。现代大学体制和客观主义史观从根本上改变了思想表达(或生产)的方式,其与以“成一家之言”为核心的子学精神有判然的分别。不过,也正如作者在文末所期待的,“这样的形式对于思想表达丰富的可能来讲,只是一种可能”——“客观”本质上也仅是一种观念,从观念向文体的反思和从文体向观念的改造,或许便是“客观”得有些“索然无味”的学术的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