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的封面

现代性与现代中国

刘小枫

出版时间

2018-06-30

ISBN

9787561788943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书源于作者刘小枫出版于20年前(即1998年)的旧作《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的后半部分。修订版延续了旧有的观点,修改了一些语词、句子和标点,使得表达更为准确,注释方式也尽可能符合现在的格式规范。

本书力求通过进入现代性问题的纵深来讨论迄今的社会理论的问题性。作者具有非常明确的问题意识,其思路是带着中国问题进入西方问题再返回中国问题。

20年前此书初版时,在学界引发极大反响,甚至有人评论说:“本书无疑是刘小枫最具有创造性的著作,他似乎揭开了为所有中国学者所热切关注的现代性的真正本质。”20年后,在当今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此书的学术意义愈加彰显。

刘小枫教授(1956-),男,重庆人,1978.09—1982.07 就读于四川外语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09-1985.01 就读于北京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导师:宗白华,甘霖);1989.04—1993.07 就读于瑞士巴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Heinrich Ott)。

曾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有:

(1)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客座教授(2002)

(2)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研究员(1995)

(3)中山大学“逸仙”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2012)

(4)牛津大学出版社(中文学术出版) 顾问(1995年以来)

(5)中国现象学学会 执行委员(1995-2001)

(6)香港现象学学会 秘书长(1995-2001)

(7)香港政府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研究课题 审定顾问(1...

(展开全部)

目录
重版说明 /1
1997年版前言 /1
一 个体言说与“主义”话语 /1
1“主义”的世纪与知识社会学 /1
2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社会思想的嬗变 /4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在社会主义的群众民主社会中,个人自由不仅遭到当时一体化官僚制的抑制,还受到“革命群众”的威胁。。。。
22-11-26:98版修订本。中国现代性问题的4个主题:话语、审美、怨恨和宗教,怨恨与文革一章新颖。
刘小枫42岁时的作品,年过不惑,水平已经极高。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个体言说与‘主义’话语”可见刘氏对西方整套社会理论的系统理解。第二部分“审美主义与现代性”在结合现代中国的美学语境时几乎达到了封神的程度,导致我暗自庆幸自己还有十年时间可以努力去达到这样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三部分“怨恨与现代性”有我质疑的部分,主要是我从黑格尔到古罗马希腊的回溯过程中,发现诸多与怨恨并不现代性的相符之处,导致我不能完全认同刘氏的判断。第四部分“宗教与民主社会的两种形态”可以看到刘最右的阶段,刘确实是五十年代生人,不一样年代所生,相互之间的鸿沟可谓巨大。这点我从张新刚老师以及我导的教诲中已经领悟不止一二次了。刘作为彼时代人,对许多现象和状况想要尽力投入与改变是真心费心。最后,在知识的灵霄宝殿里,主义寥寥无几。
刘师的问题意识很强,但也看得出20年来的思想变化,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的现代性判断,颇具慧眼。私以为,现代中国有两个大命题“攘夷”与“尊王”。
年轻时喜欢宏大理论,搜罗了各派理论家的名著,希望有一天能汇百家之长开创出自己的理论。现在则对这种宏大叙事失去信心,更看重实证研究与中层理论,尽管有时被讥笑为饾饤之学,但至少它是实实在在的。胡适也说过,发现一个古字的真义,与发现一颗星球具有同等意义。
二十年前的著作,见识深刻视野广博已超大多数平庸的只会几个社会科学名词概念的学者,尤其第三章对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作用值得对中国现代化感兴趣的人细读,无论持何种立场
2023.7
今天看论证粗疏了些,但富有洞见
粗略阅读,中国的现代性裂痕不仅是传统与现代之冲突,亦是中西之冲突,清晰有力
一流的问题意识。个人感觉中近似要把目光多放在八十年代以降将西学引入中国的过程和机制上,重新思考理论之于历史研究的作用和思想家对文明建构的定位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