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汪晖自选集的封面

汪晖自选集

汪晖

出版时间

1997-01-01

ISBN

9787563324828

评分

★★★★★
书籍介绍

汪晖,1959年10月生,江苏扬州人。曾就学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著作有:《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1991)、《无地彷徨——“五四”及其回声》(1994)、《死火重温》(2000)、《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2004)等。

目录
自序
韦伯与中国的现代性问题
1.谁的现代性?——现代性的词源及其历史演变
2.现代性、新教传统与西方理性主义——中国研究的方法
3.理性化问题与《中国宗教》的论述结构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2.13读完。第一章确实难读,差点劝退,慢慢啃的书。个人认为作者对于思想家传统与现代的混杂分析有独到之处,对于思想家不同时期言说中内在的同一性作出了辩证的考察(虽然逻辑有些纷繁复杂,特别是鲁迅的部分),对论争的潜在前提和历史脉络有较为细致的梳理(《地方形式》),这些起码是可资借鉴的。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
國內碩士班的時候發現讀不懂以為是自己的無知,十年以後,發現還是讀不懂,只能說明作者在每句話之間存在邏輯問題。
关于“中国现代历史中五四启蒙运动”一章,用“态度的同一性”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破除了启蒙的“表面同一性”结束,论述了启蒙的在五四时期灭亡得原因-没有内在哲学基础,和没有生存条件。
看了第一章 启发并不大
不找偏门材料,纯走大道正道,没有刻意塑造边缘叙事的狭邪,但是由此又不免被艾尔曼暗讽为不做pop culture只做elite culture
《地方形式、方言土语与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形式的论争》。对何种语言能够代表“最普遍民众”的论争进行了梳理,汪晖的着眼点在于,民族动员一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性的语言,另一方面又希望抽空地方语言的特殊性而使其一般化为民族语言。感觉这种对“地方性”的有意忽略与五四传统之间的暧昧关系形成互文,也正暗示了赵树理文学的曲折命运。
短板在于语言学能力不足 缺乏系统的哲学阅读 因而无法做真正的概念史研究 但也缺乏扎实的史学训练 做不了观念史,只有在分析具体人物观点的时候好一些。好做宏大议论 立场先行 归根结底只有后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