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封面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孙隆基

出版时间

2011-05-31

ISBN

9787563344949

评分

★★★★★
书籍介绍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其实探讨的正是个人与社会,在20世纪的中国受到哪些因素的左右。“仁者,人也。”儒家思想影响了多少人的心理结构,中国人缺乏自我自主意识,也是其中一斑。全书视野开阔,令人心服。

大约在十七八年前,有一本书悄悄地在大学里流传,与其说书,不如说是一份复印本,篇名叫《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作者名为孙隆基,据说他是香港人,而且到美国留的学。那个时候,正是“文化热”如火如荼的时候。文化人见了面,就要谈文化。书也是这样,只要染上“文化”二字,就立即洛阳纸贵,印个四五万册,是家常便饭之事。在这本书里,孙氏不仅谈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深层结构,这就不能不撩拨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孙隆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现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猛菲斯大学。著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断奶的民族》等。

目录
新千年版序
修订版序
第一版序
一、导论
(一) 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看的是15年那版。这版人多来这版说。最开始真的特别期待,但是看了没几页,就发现没法理解这本书竟然是历史学人能写出来的:通过基本上脱离历史背景来试图说明中国人具有某种内在基因,然后说明中国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这种内在基因造成的。问题在于:1)作者所说的中国民族,是指五十六个民族么(当然不是了,这是他泛指的自己印象中的中国人)?2)作者的论据除了一些历史事件之外,有很多来自于充满偏见和个人情绪的自己对于“低素质中国人”的个人经验,我不认为这种以偏概全的事情是一个受过历史学训练的博士所应该做出的。3)在中国历史中,关于普通人的史料十分不足,但是总归是有的,作者一方面想从宏观角度(忽略个体)来说中国人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却由于史料不足而无法达到结论,最终只能从自己的偏见版微观经验来说明。
看了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论据牵强附会得惊人,充其量就是一本不太高明的吐槽集子罢了,还非得在序言里装作很学术的样子。这样的书在豆瓣上得分这么高,实在奇怪。
明明是仅仅将表象罗列然后用西方的分析办法来阐述了自己看法,却说成中国文化的结构,这不是中国现象的深层结构么。这么高的评价实在搞不懂,说白了就是本厚黑学的书,我呸!
生理基础的文化分析肤浅到极致。
几十年前写国民性的著作,对中国人的印象及描写只停留在80年代初改革刚开始时的情况,写得并不比丑陋的中国人或野草集更具有格调和眼界。总之,不怎么样。
我很不理解这8.2分是怎么来的?这本书对于刚从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而且带着深刻的崇洋思想的6070年代人是非常应景的,而放到当下的意识形态中就显得非常幼稚。这本书被界定为历史题材我也无法理解,通篇都是自说自话故弄玄虚,本来很简单的逻辑非搞得那么晦涩难懂。作者也很可笑,批驳东方文化的同时,也没体现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更提不出自己的文化主张,对现实丝毫没有指导意义。某些读书博主到底是真的愚蠢还是真的黑心,居然都推这部书。给1星,不能再多了。
抽象。所谓深层结构基本只在表层徘徊,搞一些莫名其妙的语义学考察,和实际传达论证的东西完全没有关系。文化分析与社会观察基本可以拆开变成两本内容大相径庭的书,皆以粗浅鄙陋的文化消费主义心态为主线。整一堆双引号把字词标注出来以示重要或新意,实则既不重要也不创新,只是根据叙述逻辑进行的强制阐释。建议查查双引号数量,可能和书的实际字数差不多。
很奇怪
虽然有一些武断之处,但瑕不掩瑜。
个人主观色彩过于强烈,不够客观 批判性很严重 但是有些说的很对 而且用西方思想分析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我不认为是一种好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