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杜甫诗歌讲演录的封面

杜甫诗歌讲演录

莫砺锋

出版时间

2006-12-31

ISBN

9787563363858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杜诗是一座宝山,只要你深入其间,一定不会空手而归。然而杜诗又是一座重岩叠嶂、水深林茂的大山,如果没有详细的地图和富有经验的向导,你很难找准入山的门径,还容易在山间迷路。

  本书著者莫砺锋教授在农村插队时就开始阅读杜诗,后得名师指点,从此精研杜诗二十年,又在大学讲授杜诗十余年,是一位入山颇深的游客,也已具备向导的资格。千家注杜,你选择哪几种杜诗注本呢?前人关于杜诗的评论汗牛充栋,各种观点议论蜂起,你如何甄别取含呢?前人关于杜甫生平的研究、杜诗的编年、杜诗的校勘、杜诗的文本分析以及以杜证杜等方面的丰富创获,你如何吸取其经验呢?杜诗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学术水准,你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凡此种种,莫砺锋教授都将在本书中为你娓娓道来。

  本书是莫砺锋教授于2006年春季在南京大学教学楼301教室讲课的实录,深入浅出,引人人胜。现在就让我们翻开此书,随着莫砺锋教授一起走进杜诗这座宝山吧。

莫砺锋,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1966年毕业于苏州高级中学,后在农村插队务农十年。1984年10月在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陆游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学术专著五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引 言
第一讲 杜诗的流传和注释
读古书应从目录学入门 杜诗书目 杜诗的流传
千家注杜的现象 唐人选唐诗中的杜诗 对杜诗数量
的测算 现存杜诗的祖本王洙本 伪王注 伪苏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开篇版本源流的疏证很有功力,对杜甫文学观的讨论也很赞,不愧是程千帆的弟子。语言浅白幽默,举例恰当,亦庄亦谐,讲课的情景真是令人心向往之。是学者而非诗人,是现代学术体系里而非传统文化氛围下对杜诗与古典文化的讨论,缺一点灵动。
如果真是课堂实录,可谓名师风范了。好的学者不仅要着眼于自身专业,还应博采众长,看他援引古今中外各种文艺形式作为启发,这才是合格的人文学者。所谓深入浅出,既提及了杜甫研究中的疑点难点,也照顾到具体字句释读,有许多常识性的问题我现在才知道,比如捣衣不是洗衣服、《水经注》中的三峡篇章不是郦道元写的而是抄的。还有一个启发是解读群像描写时回到每一个人物身上查找背景,《饮中八仙歌》即是一例。不过程千帆和莫的说法问题在于,虽然在该诗创作时每个人似乎都沉沦下寮,境遇凄惨,但不能代表他们每天都是如此,如艾朗诺说不能因为李清照晚年悲凉就把词风伤感的作品编年在后,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天之内都可能有很大改变,更不用说八个人同时如此。
昨晚本来就想看看开头建个书签,没想到一不留神翻了大半,索性今天又花了点时间看完了。基本可以算是杜诗乃至古典(至少是中古时期)诗歌研究入门,全面到位严谨规范也不失趣味,而且很多观点很合胃口。特别是对东洋某邻国的坦率态度,快被时下某热闻相关争论的两拨sb弄吐之际意外看到,半夜捶桌大乐。又特意用关键字检索了一下,发现作者还是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作者,难怪了。很多论述都印象深刻,譬如必须有爱有憎才是仁,诗史于史的补正等等;但触动最深的很意外的是杜甫的登大雁塔诗:“烈风无时休。”夜深人静时读到这一句及后面的解读时忽然被震到,泪目+沉默良久浮想联翩。——虽从不曾轻过少陵诗,但回想去年从不耐小杜的轻浅忽然想看老杜,再到秋天因事复习三别时居然看哭,只能说经典文本还是得不断复习的。
叶嘉莹告诉我,仅凭杜甫一人就可进入古典诗歌的世界;莫砺锋告诉我,仅凭读杜一人所掌握的方法就可以进入整个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即“杜诗研究也具有方法论的典范意义”。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层次分明,非常好看。本以为前半部分关于版本校笺方面的内容会比较无趣,结果反而比单纯分析文本好看多了。比如在一些异文的选择上,作者将各家意见罗列开来,再进行逻辑分析,以审美和内证的方式进行判断,比推理小说还要精彩。杜诗入门,这本书不可不读。
功力深厚,一丝不苟
读杜诗,要以杜证杜。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首几讲关于杜诗的流传,注释,讨论与注本庞杂又细碎,需耐心。后面选的那些诗歌解读,发现自己从前都有读过原诗,只是记忆太不牢固。回看目录,更是发现新读也不牢固。我感觉我现在的生平经历还不足以支撑我读懂杜甫,理解杜甫。内心的情感实在是稀薄。
莫砺锋老师的课堂实录,对杜诗的解读少,反而是用杜诗做例子,讲了很多古代文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它不仅仅能带你进入杜诗,也能让你一窥古代文学研究的奥秘。
以为是鉴赏之类的,没想到前几讲是非常有用的方法论,版本之学和鉴定真伪谈起来好似在解谜,非常有推理小说给人的快感。“以杜证杜”还蛮好用的,我是很喜欢老杜啦。希望以后有时间翻翻杜臆之类的。
叶嘉莹、朱刚、莫砺锋三位大家的切入点不同。叶嘉莹注重诗歌的“感发”功能,往往结合诗人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唤起我们对诗人的共情、对诗歌文本的共鸣。朱刚举重若轻,从诗人的生涯中截取几个切面,让我们得以一窥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思想精神。莫砺锋则从目录学入手,借杜诗的专题研究教给我们多种古典文学与文本研究的方法论,可谓慷慨而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