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的封面

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

袁进

出版时间

2009-01-01

ISBN

978756338255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本书分析了中国文学传统在近代小说中的进展与转化。全书分为“变革的征兆”、“政治的双重作用”、“量与质”、“新与旧”、“传世与觉世”、“激情与个性”、“两个移动”、“影响”、“中国小说近代变革的比较”,共九章。作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实际上是沿着近代的选择继续走下去。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是一个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它与建立民族国家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近代文学作出的选择,实际上决定了以后的文学发展,一直到现在,现当代文学碰到的问题,如文学的市场化问题,文学的雅俗问题,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家面对各种潮流是否坚持自主意识问题,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流问题,中国文学吸收外来影响问题,中国文学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问题,等等。这些现代文学碰到的问题,都可以且应当上溯到近代文学上。

前言

第一章 变革的征兆

第二章 政治的双重作用

第三章 量与质

第四章 新与旧

第五章 传世与觉世

第六章 激情与个性

第七章 两个移动

第八章 影响

第九章 中国小说近代变革的比较

第十章 结语

袁进,1951年7月10日生,江苏镇江人。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代现代文学。著有《张恨水评传》、《小说奇才张恨水传》、《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鸳鸯蝴蝶派》、《近代文学的突围》、《上海文学史通》等专著。

用户评论
一口气读完,能把学术作品写得这样清晰明了又深入实在值得学习。应当“为艺术”的文学(小说)在近代以来的发展就有着先天不足的症候,因“救亡图存”而短暂让步于政治,屈从其下成为传声筒,可其后却仿佛成为文学(小说)地位的定局,有点“自古以来”的传统,却又有断章取义式的外来影响的催化。
我就喜欢这样的对自己研究领域的作品评价不高的学者。中国近代小说的确是乏善可陈,过于急功近利的粗糙创作,既没能发扬古典小说许多优秀的传统,又没能进入西洋那套深邃的文学世界,只是看到日本的变法和国家兴亡,于是视野就被局限了。C.S.路易斯曾说,若是为着文学的缘故去文学,为着艺术的缘故去艺术,往往不会有好作品出来。近代中国小说完全是为着政治的缘故在进行,几乎没留下任何文学的和政治的价值。当然还是要等到我迅哥横空出世,现代文学才能立起一片天地!
一般
90年代超前的理念,将文学与文化结合。不同于冲击回应的文学观,向内寻找中国小说近代变革的因素,文以载道的观念始终伴随中国小说的近代。
老师的书
已经显示出陈旧、但仍有可读性。 思路上从“延续”的角度发掘小说变革的内蕴,意识上对这种“延续”的实际表现展开批判,很多章节留一个王国维的尾巴,意图或与初版年代的风潮接近,指向“人文精神”。 将18世纪及之前的小说创作与作者意识纳入转变的源流之中,会比单举红楼有更强的说服力,也体现作者敏锐的判断;类似于“士变”的视角来理解“小说界革命”所涉及的诸家,在发掘其延续的基础上也起到丰富面向的作用;与“被压抑的现代性”类似,都有对“叙事模式转变”的回应,“变”是共识,本书提供的是变中的不变,“内容的形式”的转变先于“内容的内容”转变。 论“五四”的一章意识有较为明显传统局限,而论中外比较一章应该是缺乏了解,论及英国小说的兴起,作者又复制了文中自己批判的梁启超的局限,可能也是因为有其外的诉求。
主要的观点就是近代文学实际上继承了传统儒家文以载道的观念,因此不能像西方文学一样有人的发现及作家自身的文学体验。
当时少有系统讨论近代小说的专著,本书的确发学界之先声,今天看来,关于清末民初小说改革者们的大致分类,以及与陈平原“两个移动”的对话,仍具有鲜活生命力。但除此以外,其他的观点和方法都过于粗糙,似乎是有了雏形,十多后在《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中得到了进一步落实。袁老师曾说,现代文学都是理论先行,史料功夫不如近代文学,但以今天的标准看,他当年的著述,却正是典型的先理论后材料,不得不感叹,学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