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谷登堡星汉璀璨的封面

谷登堡星汉璀璨

[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

出版时间

2014-02-28

ISBN

9787564086374

评分

★★★★★
书籍介绍

1962年出版的《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最早提出电子时代“地球村”的概念,这本书也是麦克卢汉经典巨著《认识媒体》的前奏。《认识媒体》谈论的是电子时代的人类,而《谷登堡 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则分析围绕在印刷术出现时的人类哲学问题,两本书完整串联起了人类传统线性的以及当代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在《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中,麦克卢汉以其博学的艺术和历史知识,分析了西方文明从口语、手抄书到印刷术出现时期,人类如何从听觉文化过渡至视觉文化,以及印刷术最后如何促成人类意识的同质性、民族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的诞生。

《谷登堡星汉璀璨:印刷文明的诞生》以麦克卢汉特有的“马赛克风格”写作,是麦克卢汉最难阅读的经典。全书由多则看似独立又环环相扣的短文组成,篇篇都闪耀着麦克卢汉先知般的智慧火花和洞见,即使在原版书出版半个世纪的今天来看,这本经典依然散发着预言的魅力。

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20世纪媒体理论宗师,出生于加拿大,于剑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担任多伦多大学英语教授,1980年病逝于多伦多。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的“地球村”“媒体即信息”等概念,已成为世界人人熟悉的名言,并被称为“媒体先知”。“纽约时报论坛”赞誉麦克卢汉为“自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另著有《机器新娘》《认识媒体》等。

目录
序1 麦克卢汉的“指南针”指引着电子文字世界的远航 001
序2 不仅是一本关于媒介的书籍——《谷登堡星汉璀璨》的延伸020
序3 有形与无形:《谷登堡星汉璀璨》中相互缠绕的形象与背景 043
前言 055
谷登堡星汉璀璨 067
用户评论
我没机会翻译这本书了。。很精彩。。。
好多地方看不太懂,得再多看看注释。全书主要讲述了谷登堡时期印刷文明的诞生,对于了解谷登堡的确是必读书目,然其讲述方式,在工具书里算是比较松散的。
这书的形式挺玄幻的,内容方面正文除了最后几十页之外都很不错,最后和文学结合太紧了,我不喜欢,但总体而言是非常值得研读的佳作。我所理解的内容大体是:文字发明前 听觉社会;文字发明后 印刷机发明前 社会越来越视觉化 特征被从整体中抽离;印刷机发明后 电子时代之前 视觉社会 人越来越同质化 明显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极;电子时代 由视觉社会向听觉社会转化 通过反馈作用各种被抽离的东西又混合为一个整体 和控制论思想类似。
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试图从历时性的角度述说口头文化转变为视觉文化,可惜,正如爱森斯坦等人所批评的,他的绝大多数论述几乎都是非历史的,造就了二者间几乎令人难以忍受的断裂。谷登堡以来的视觉世界是敞亮、是清晰,是遮蔽了体验的一切速度。印刷术不仅将人类的全部感知力转移到视觉,更将视觉异化成一个冰冷的审判者,柏拉图对感官的划分在麦克卢汉笔下变成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的关口。麦克卢汉试图通过碎片式的写作接连起数百年发展的内在逻辑,为逝去的抄本时代唱一支招魂曲,那是一切尚未被完全照亮的时代,许多神圣而深刻的事物无法也不必被言说。然而,麦克卢汉的非历史性让本书20世纪的部分过分简单,不知怎的他竟然做出了这样乐观的判断,认为自己时代正见证着触觉、听觉亡灵的复生,好像历史不过是缺乏了一个契机,否则轻易便能连缀成莫比乌斯环。
与其说是研究印刷文明,不如说是沿着本雅明的思路继续研究技术与身体的关系。人类的感官在新的媒体和信息传播环境中被训练,身体的机能的重新分配远远快于认知模式的更新,麦克卢汉正是意识到这样的困境,才希望借由分析印刷术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来应对电子时代的无所适从。但这本著作写作于六十年代,不可避免地带有冷战的烙印和东方主义的思维模式,一些信口而来的举例反而损害了学术的价值。
印刷文化使我们统一的感官被分割,眼睛的作用从此超越了耳朵的作用,人们更加倾向于视觉的世界而非听觉的世界,更加倾向于一种线性的思维从而变得更加具有逻辑甚至于没办法充分调动各个感官去感受没有逻辑的“镶嵌画”式的结构,而这本书就是运用这种结构来阐述观点。没有统一的空间布局和时间顺序,只是给你一个宏观的面,让你从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各个角度去感受印刷术所带来的整个欧洲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技术与人之间从来都是互相塑造的关系,站在电子时代能够更清晰的去看待印刷时代的变革,那么现在的我们又能够从什么地方去更好的看待如今互联网时代对于“人”与“世界”全方位的塑造呢?
补标。两年前读过,刚才又翻出来过了一遍,遇见了太多熟悉的面孔。你说说,书中究竟有哪颗“星星”是麦克卢汉自己的呢?但奇妙的是,它们汇聚而成的“星汉”偏偏就是麦克卢汉自己的。
麦克卢汉讨论了口语/手抄/印刷,不同媒介形态下人们感知机能的转换。 口语时代,多感官并行,信息呈现含蓄性/同步性/不连续性,印刷艺术下视觉感官的崛起,人们被迫在一种专业化的排他性中解读信息,内容呈现出明确/一致/连续性。 抄本文化不能赋予人们内部导向,印刷文化却不可避免的赋予人们意识内部导向,内部导向依赖固定的视角。 如果某个感官提高到高强度,会对其他感官产生麻醉作用。
书的形式非常特别,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每一个小节都像是独立的音符,共同编织成灿烂星汉。不敢说读懂了,但觉得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