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谁在犯罪的封面

谁在犯罪

李玫瑾

出版时间

2019-06-30

ISBN

9787565335495

评分

★★★★★
书籍介绍

《谁在犯罪》以“谁在犯罪”为主题,以犯罪防控为目的,通过对已经犯罪的人员展开调查,结合典型个案的调查访谈,寻找犯罪人的可辨析特征及处于犯罪危险临界状态的心理征象;同时探寻犯罪人及犯罪心理发生的路径.为犯罪防控提供更为具体的犯罪心理画像。

李玫瑾,1958年生,祖籍上海。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执教。目前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研究,侦查中犯罪心理画像研究。涉猎课题还有:中国现阶段犯罪问题研究,有组织犯罪心理研究,城市犯罪与综合治理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犯罪高危人群研究,家庭暴力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 犯罪防控
第一节 久远的难题
一、反思“绳之以法”的威慑效果
二、反思“绳之以法”的惩罚效果
第二节 曾经的探讨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这本书对于专业类算是深入浅出的分析总结,对于不专业看热闹的我则是读得津津有味,多关注心理学真的会对防范犯罪行为有所影响。
谁在犯罪?作者回答:穷人在犯罪!为什么重庆谷谬杀人案,那么多的贪官杀情妇案不算犯罪?从封面着装就看得出来作者是朝廷的人嘛。
父母的养育对子女的成长太重要,人格的培养主要还是在家庭,现代的家长完全指望学校教育,太危险了。
写得挺好的,逻辑很顺
这本书是心理学老师汤文俊推荐的,我看了之后总算明白她为什么要给我推荐这本书了——犯罪防控的目的、手段和分析犯罪的心里,再从五个方面来阐述不同类型的犯罪案例,最后分析犯罪人格,怎么看都像是一本跟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相关的书籍。这本书读完还是很受用,做了很多的笔记和重点,作者尤其是针对每个犯罪人的采访来刻画其心理画像,让人有一种性格决定命运的感受。同时,它也让我警醒,在这个社会并不是做好自己就够了,对子女的教育,对公共安全的预防,都是我们作为这个职业所必须去面对和考虑的。
读了整整2个整天!才把这本30多万字巨作读完。全书的逻辑清晰,内容严谨,所有的结果诊断都有相关的数据分析支持,举证的案例都具有代表性,且案例给出了当时社会媒体未报道的内容,而正是这些未经报道的内容加上媒体报道的内容,才更加的还原事情的全貌,让我们在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分析上有个一个更全面的把控。其实反社会人格和、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都相对的好辨识,其实真正难于辨识的危险心结的犯罪。
里面提到的很多案件惊世骇俗
断断续续看完的,还是有收获。
看过了《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再看的这本书。本书在理论方面更加充实,心理学上的概念解释也更加细致,案例也有所增加。把危险心结调到危险人格之前,是因为危险心结的犯罪人比危险人格的犯罪人所占比重更大么? 其实我最关注的是犯罪预防方面,这一章的内容却没有什么增加。
《谁在犯罪 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作为犯罪心理学的著作,从心理学角度切入简单的心理学知识,通过数据论断每一种犯罪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针对不同犯罪人的心理问题如何做危险心理评估与犯罪防控。 这不仅是一本犯罪心理学作品,也是一本非常好的育儿宝典,它的目的很简单,发挥主观能动性,生而养,养得当,关注心理问题,娃娃不会犯罪。 这是一本“授之鱼”同时又“授之以渔”的书,有方法论也有案例分析,最后更是提出了很多发人深省的防控思路。 最后李玫瑾老师的书在排版方面还有一个很令人舒适的点在于,侧边栏很宽,很方便做笔记。《谁在犯罪》和《犯罪心理学》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