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基特勒论媒介的封面

基特勒论媒介

杰弗里·温斯洛普-扬

出版时间

2019-10-31

ISBN

9787565726095

评分

★★★★★
书籍介绍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凭借《留声机、电影、打字机》和《文学、媒介、信息系统》等书籍,确立了自己是有影响力的媒介理论家之一的地位,但他也饱受争议。 《基特勒论媒介》介绍了基特勒关于媒介理论的基本思想。这本书分析了基特勒早期以德国20世纪动荡的历史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化剧变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文化统一)为背景的作品,这些作品灵感来自于法国后结构主义中与媒介相关的理论,以及关于文化技术和古希腊符号系统的著作。这本书在理论方面清晰的讲解将会受到媒介、传播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生的喜爱。

用户评论
与其将基特勒看作行文风格华丽繁琐不符合学术标准以及文章论据有失严谨的人,不如把他当做能带来思想火花的大胆想象者。他对去主体化的推崇有如福柯推崇臣服于语言结构的写作,他同样欣赏海德格尔对存在自身言说的思之澄明,只不过,他的反人文主义思想坐落于机械技术与冷酷战争之中。创造历史的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人,更不是经济条件,历史是技术的历史,战争是技术进步的动力源泉。基特勒颇为挑衅的观点和他对人文主义不屑的姿态同福柯在《词与物》中“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滩上的一张脸”构成了精妙的呼应,或许人类今日之成就,恰好是契合了技术自身的发展逻辑。 在见证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赛博格等技术的迸发与演进下,基特勒的思想振聋发聩,我们不得不发问:人类还会继续成为媒介的主人吗?基特勒的回答是:大海还会在那里
“媒介决定着我们的境况”,人的主体性意识以及对时空的感知的形成与媒介物质性转变高度相关。摘引两段:“一个优秀的信徒不需要牧师的协助就能够和上帝保持联系,而一个优秀的计算机用户不需要精巧的软件界面就能与赛博空间保持联系。”(92)“18世纪晚期的话语体制将人的形态画在沙滩之上,即便人能够在19世纪晚期的蚀刻、打字、存储等模拟媒介的伴随下持存,他也必然会伴随着沙滩压缩成硅片而消失。唯一保持不变的东西是大海的声音。”(95)一本不错的以媒介理论为中心的基特勒导读,喜欢温斯洛普-扬友善又毒舌的文风。
一本非常好的媒介研究导读书(反正我目前是那么觉得的),翻译也很好,读起来非常顺畅(不知道是不是之前读了两遍《斜目而视》留下的后遗症)。就是版面挺难看的,像最近西南某高校某学院自己设计的非正规毕业论文格式,像一团纠结的腿毛。
看到最后说基特勒的文风也成了德语学术文体鉴赏家的玩物 还加了个括号说(这个职业颇具娱乐价值)我直接笑吐
第四章和第五章最难了。 基特勒是个变态 但是不能简化的变态
包含了对基特勒生活背景(特别是德国对“法国理论”漠视的背景介绍)、早期文学话语分析、媒介理论(1800-1900-数字时代)以及近代对古希腊文化技艺的讨论,如此庞杂的信息量串联得趣味盎然,最后对基特勒学术成果争议性的讨论清晰明了,第一遍读不至于下不了手,又同样经得起多遍学习,很好的introduction!
因为读基特勒,翻出了很久没听的Pink Floyd
导读得挺好的,也可以直接先看《电影留声机打字机》,在回过头读导读。
古希腊部分全程抓瞎,不过从这本书看,基特勒反人本主义立场还是挺对我胃口的,有机会得看看基特勒本人究竟说了什么
基特勒作为程序员理工逼的那一面基本已经是回旋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