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流动社会的秩序的封面

流动社会的秩序

刘东旭

出版时间

2016-06-30

ISBN

9787566011572

评分

★★★★★
书籍介绍

本文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的流动彝族人为研究对象,主要对他们在当地的组织方式及引发的群体行动进行了细致描述和深入研究。彝族人以往主要居住在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的山区。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他们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地流动到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从事低端的临时工工作。在此过程中,他们逐渐发展出一套非正式的组织方式——领工制。领工制是指彝人工头利用外出打工经验、资金优势和社会关系等便利因素将老乡或亲戚成批地带到珠三角进厂打工,同时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培训、庇护、资金支助等服务,*后从工人每小时劳动所得工资中抽取一定份额作为利润。在领工制下,彝人往往群体性地进出工厂;他们在工厂内服从工头管理,在工厂外与工头一起生活;他们主要讲彝语,按照传统的习俗生活,形成一种“流动的共同体”。当与工厂或其它群体发生矛盾时,他们能够在工头的带领下迅速组织,很容易发起群体行动。然而,彝人表现出的群体性并非完全基于内在因素,因为领工制的生成实际上和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代工分包式工业生产结构以及波动的世界贸易市场紧密相关。珠三角地区在波动的世界贸易环境下形成的代工分包生产结构使得当地生成分别以正式员工和临时工为主体的两级劳动力市场。彝人进入到珠三角的时间较晚,同时由于他们被主流市场认为是“素质”低下的表现,从而使得他们大多只能进入低端的临时工劳务市场。领工制实际上彝人进入并适应珠三角高度市场化的临时工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形态。由此可见,彝人领工制的社会性和市场性实际上是彼此嵌合的。在高度市场化的珠三角地区,市场总是试图要消磨掉人与人之间其他的社会关系,彝人却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创造出保护性的社会关系,但双方并不能总是达成平衡。市场和社会关系之间这种潜在的张力(也就是镶嵌与脱嵌的张力)就是所有涉彝群体抗议事件发生的社会根源。这种群体性抗议行为和传统的工人阶级行动有相似之处,但由于彝人主要从事临时工,使得他们和工厂剥削的矛盾被劳动力市场所阻隔,因此他们发起群体行动的深层动力并非完全来自于马克思意义上的“阶级冲突”,而更主要是来自于劳动力的“过度市场化”。

刘东旭,1984年生,仡佬族,贵州遵义人,2007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专业学士学位,2010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著名人类学家潘蛟教授。现就职于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领域包括:汉人社会民间信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东部非洲社会文化。主要代表作:《男人的祖先,女人的神——群乐人宗教实践的性别差异》、《流变的传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彝人家支再造》等。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走出凉山:流动的彝人群体
第3章 劳工差序:珠三角的经济奇迹与劳工生境
第4章 委身工厂:珠三角的彝人聚集与领工制生成
第5章 寻求生活:珠三角流动彝人的生存困境与希望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说起彝族工人的领工制度,早期农民工从农村出来的时候一般也有一个领头人,那些电视剧里面这点反应也很明显,所以我觉得就彝族工人这书虽然侧重讲彝族这个群体在劳动力不断市场化下的表现,实际上也是反应80s以来广东模式发展中劳动群体——主要是临时工的发展特点。不过今天可能也没有过去那种彝族临时工了,甚至农民工也很少了但是我觉得毕竟全球后福特制下大量临时工存在的这个基本盘没有变,这些对今天的劳工组织研究的研究依然有很大参考价值。
一个核心:人口剧烈流动背景下差异性群体的社会秩序与整合问题 两个理论:基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中国社会现实的“未完成的工人阶级理论”/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市场嵌入社会) 后福特主义背景下,代工分包体制成为珠三角地区工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导致了劳动力的充分市场化。又基于彝人“素质”及背负污名等原因,彝人群体只能沦为劳动力市场中的后备军,充当临时工的角色。在此基础上领工制得以发展和成熟,为彝人构建了一个“流动社会共同体”。而家支关系的调用,意在重建彝人群体的内部秩序与提升彝人工头的经济收益,更深层次的意义更在于对劳动力过度市场化的抵制,形成自我保护。市场化与社会化的交织关系始终贯穿其中,如作者所说“关注市场性和社会性及其彼此的关系正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流动秩序建构的关键。”
“只有努力贯通这种所谓主流的发展主义话语与微观的组群主义话语,促成两种表述体系之间达成共识性理解,才可能成为构建更具包容性认知体系的基础。”👍 不过某些表述的反复全书稍显冗余,事实上2/3的篇幅已足以表达所有的精华了。
大概是这学期同类文本里看到最好的了。讨论彝族工人进入异文化地区的资本主义秩序后,原来的社会等级与社会组织是如何被重构的。当然,马克思和波兰尼的框架在行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存疑的,这个是美中不足。
理论框架还是不太行,主要是经验材料。关于彝人在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边缘地位以及领工制的运作。这种运作如何受制于外部市场,并且为了自我维系又怎样不得不调用自己的传统资源来构建某些新的社群共同体。
不错的书籍,虽然有些老,一些地方写的也不够深入,但还是研究彝族工人的必读书籍
非常扎实的人类学视角的劳工研究,很有启发,领工制是彝人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策略,是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保护。 如果非要挑一点毛病,我会觉得研究者叙事过多,如果能更多的引用田野对象的原话,会让论文更生动。
很扎实很生动很喜欢。没有华丽的文笔,饱含细节的力量。比什么哈佛普林斯顿的人类学教授写的信息量足多了。
田野调查很扎实,资料很丰富,为我们勾画出了珠三角彝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彝人领工制是为了适应珠三角代工分包制的生产模式和工厂零散的用工模式而兴起和发展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彝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与资本抗衡的作用,这也就是领工制的市场性和社会性。和其他地方帮派一样,彝人群体内部也存在经济关系和团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