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既见君子的封面

既见君子

张定浩

出版时间

2013-12-31

ISBN

9787567509030

评分

★★★★★
书籍介绍

读过去的诗,也是在说当下的事。诗中虽处处有鸟兽草木,但它们从来都是人世的投影。鸢飞鱼跃,是人的境界;黍稷方华,是人的情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处处都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努力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当下的生命。

-----------------------------

先是挑着看,然后又通读一遍,真是很喜欢。且时或想起十几年前草写《诗经别裁》时的情景,觉得心态竟是十分相似,然而却是很久没有这样去读诗了,羡慕,更是钦慕“既见君子”的与古人相会,除了体贴也还有贴心的想象。虽然是个人化的,但是我却忍不住悄悄相随成为约会的窥视者,收获了一腔欢喜。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者写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也是叙说当下。诗歌不仅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印证着我们生命中的缺失。将自己读诗体验付诸这样一种本真的叙事,是令人称羡的创作,这其中有一点天真,一股灵气,还有深沉而细腻的襟怀与情感。

——李庆西(《书城》杂志执行编委)

在这些文字尚未被收束起来印成一册书时,我曾一篇篇搜集它们,打印了带在上班路上看。你看到你心里最深的困苦无告,作者都帮你说了出来;你看到一代代伟大深邃的心灵,是怎样在人世跌宕;你知道了这些都是必须要走的路,你会通过这些桥,去往更开阔的地方。对于这样一本书,除了读、摘抄和体会,很难再说更多。我不吝啬用“最好”来形容它——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写古典诗歌与诗人的书,里头每一篇都是最好的怀人文章。

——肖海鸥(读者)

我一直想谈谈那些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不是做文学批评,也不是做考据翻案,约翰逊《诗人传》那种,我更是没有资格,也觉得于己无益。倘若硬要为自己的谈法寻个究竟,或者可以用“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句陶诗来比附。T·S·艾略特在《安德鲁·马韦尔》的开头说道:“这里没有任何翻案文章要做,谈论他只是为了有益于我们自身。”张文江老师在讲丹霞天然禅师的时候说:“好玩的是我们自己。”他们的这些话给我开辟出一条道路,至于能通向哪里,自己也不能确定。

——张定浩(本书作者)

张定浩,1976年生,安徽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笔名waits,写诗和文章,现居上海。

目录
001 引子
001 曹子建
023 阮嗣宗
043 陶渊明
063 谢宣城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很失望。学胡兰成而底气不足。废话多,见解少,卖弄多,新意少。
為己之學。境遇與境遇的映照,詩心對詩心的發見。讀這本書時,我一直在想,文學,或者說讀書這件事,真是公平的。是自己照亮自己、自己安頓自己的那樣一種公平。也是「我從不知任何快樂可以不帶來焦慮」的那樣一種公平。因為謀學位謀職位都是難以公平的事,愈發讓人覺得讀書這件事本身,有一種內在的清亮的公平。
读完了,余意袅袅。waits以特别深沉又宽厚的情怀,在人生的世界的框架下解读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以感情上共同的体验与古代诗人们互相观照。各个篇章都写得美,又是未尽的,让你愿意顺着他踏出的路,一起走一段。他又提醒你古典文化里有这么博大深刻的源流,你随时可以回溯,可以得到滋养。 他也帮我拓宽了一些对诗歌的解读和理解,非常有启发性。所谓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见到这样温柔敦厚的君子书,的确让人欢喜。
3.5入;以个体之心境解读煌煌千年诗,不无隐私的成分,正因这份私人的情感和主观,让文字变得亲近可人,沾染了烟火俗世气息的古诗,在历史长河中不仅未被冲刷走远,相反愈来愈贴近日常的肌理,一路慢悠悠读下去,只觉万事均沉淀下来,投入健朗清明的方寸世界,是有多好;汉语之美,古诗之博,在于再朴素再简洁的用字造句,能以单一静态勾勒无垠动态,能营造出无限可能的微观宇宙,重读满口锦绣;引用稍嫌累赘,如能更多个人拆解更佳。
有一些闪光的地方,由于引文多,也是一本指向其他书的书。部分文字造作,低于作者豆瓣书评的水准。
在动荡的车厢里看完了这本书的后半本。躺在逼仄的上铺,因为辗转不便摘掉了眼镜,车灯忽明忽暗,窗外的光线时有时无,断断续续。 校稿似乎不算仔细,有至少两处笔误。不太适合科普向的阅读,与其说是归总,倒不如说是作者自己的随笔和思考,更适合已有基础的读者将自己的想法与作者的观点两相照应。 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却是扉页。
几年前读过一通,时至今日,书的内容在脑海里仅仅残存为为数不多的碎片,但总是记得是喜欢的。近来又读,确实睿智、深情、体贴生命,不过近来心思不定、读书迁延,还是要再读的。
越读越慢,终了仍不舍释卷。这样一本小书,写了四年有余,若非有意与自己坦诚相对,恐怕耗费不了这么些时日。书中所谈及的诗与人,无一例外地都是些“碎片”,如同核桃,要想保持其整全,就得接受它封闭着的坚硬;要显露其内核,唯有敲击之,碎片是必然的,而“整个古典传统,都注定以这种碎片般的姿态为现代人所知晓”。于人们心中浮沉、回荡的诗,后世竞起吟诵征引的诗,都是一片片落下的句子。
这是一本解诗的书,解的新颖有趣。作者的文字风格有胡兰成的感觉,有着非常纤细的感觉神经,可以在诗文的极细小精微藏匿深处触发出具体明亮湿润的感受,文字炼的也漂亮。 我还蛮爱读解诗的书,诗文的作者通过他的视角将感官情绪凝聚在作品中,解诗的人又带着他独有的生命经验去“演奏”这首诗,于是在另一个时空里又有了一段新的“被原曲触发的共振”。阅读解诗的书,自己会被“原曲”和“原曲的共振”不断激发出属于自己的新声音。 这三方的互动,很有意思。古人桥上望明月,今人楼上看古人,到我这,愿逐月华流照君。
不能当作诗篇的阐释读。内容主体也只是现代人读诗的感受联想而已,这样的联想或随意,或深情,或流于他人评论的自说自话,吾人取其二三策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