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图像的生与死的封面

图像的生与死

[法]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

出版时间

2014-07-31

ISBN

9787567521292

评分

★★★★★

标签

艺术

书籍介绍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讲述图像在西方的起源、演进和死亡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通过分析图像及其传播手段而建立的西方思想史。

《图像的生与死》是一部跨学科研究之作,在书中,雷吉斯•德布雷第一次解释了他所创设的一门新学科:媒介学。该学科处于艺术史、技术史、宗教史等多学科的交汇之处。全书论述了西方人视角下图像从魔幻的到艺术的再到经济的演变过程,对技术革命与集体信仰对于图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分析。作者从西方哲学、宗教、艺术、科技、媒体等方面,对图像起到的作用和反作用进行了详尽又深入的解读,许多观点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

作者雷吉斯•德布雷(Régis Debray),1940年出生于巴黎,法国作家、思想家、媒介学家,著有《通用媒介学教程》(Cours de médiologie générale)。2010年6月曾来中国讲学,主题为“知识分子与权力”,在中国的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

译者黄迅余,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会员,曾长期任自由职业同传译员(汉语,法语,英语)。为国际组织(如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政府部门、事业机构、私营企业等众多客户提供过口译和笔译服务;还曾多次担任中法作家文学研讨会的口译和笔译。工作之余,在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任教。与父亲黄建华合作翻译过《罗马爱经》、《蒙田散文》、《中国社会文化史》等重要著作。现为联合国专职译员。

译者黄建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展开全部)

目录
译序 /1
鸣谢 /1
前言 /1
第一卷 图像的起源
第一章由死而生 /3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谢谢大胡赠套书,这套书太棒了。艺术成了视像时代的我们集体赎罪的工具。但直播,让人人都以上帝自居,尽管是转瞬即逝的。表现自己,否则消亡。“亚历山大城症候”尤其适用于今日。
如果没了图像,我们可以用语言表述,甚至可以第二次编辑,譬如绘画,但如果没了音乐,我们用什么表述?此书让我更多了一个爱音乐的理由。(*^__^*) 第一遍读完。对了,我喜欢两父子翻译的句子,漂亮!
竟然 完全读不下去
图像与神、艺术家、大众的关系被作者梳理了一番,图像从作为中介到成为主体本身,是人类不可思议文明推进的后果,对于规律的认识一直是人类考虑的问题,因为它事关人类的福祉,而这福祉不过是延续下来而已。马克思说的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经济基础的背后有无神圣的力量,这可能是诸多论者讨伐的焦点。马克思的无神论与最有野心的资本家是相通的,也即没有什么能够阻碍人类攫取大自然的资源,最终是人的限制才阻碍了自身。
还是熟悉的文化批评老路子。不过一来全书有从整个历史进行宏观观照,二来对于现代技术统治的视像批判对应某准集权国家可谓刀刀到肉,因此可读性依然不弱。
好久没有读书这么兴奋了!/开端最为惊艳,后面读的时候因为媒介学的相关论述有些熟悉略显疲态,或者就是因为太过眼花缭乱而无法集中注意(我的问题)。不过,图像的死亡之源、风景画的平民和凡物视角转向,以及中文环境中少见而欧洲多强调的宗教缘由对图像的影响让人眼前一亮。中段不时怀疑一下,论述中的“艺术”是否过分覆盖了“图像”概念(或者反之),当然,放之“艺术史”或“图像史”的交叠处也能理解。此外,出于刻板印象也要感叹一下法国作者行文的自如。另外也感谢译者。
有几分过度阐释
喜欢
翻过。类比作者的书写方式:该书是一种色情片式的写作,当事人无益卖弄性感,却毫无疑问知道通过频繁曝光特定要素,能够使得观者获得近乎超自然的高潮体验——这也是所谓媒介学。
这应该属于是作者的文笔好,还是翻译的功底厉害啊?这译文流畅的觉得读理论书籍也可以很愉悦很享受啊。一本图像社会的变迁史。艺术完成了从神学到历史的转变,参照中心从神到人;视像从特定的人过渡到了全球环境,参照中心从人到环境。艺术图像出现在社会差距日益拉大的社会。图像在社会上是趋于下层的,这是一条规律。
Z-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