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所罗门的瓶子的封面

所罗门的瓶子

王晓明

出版时间

2014-11-01

ISBN

9787567525412

评分

★★★★★

标签

文学

书籍介绍

《所罗门的瓶子》是一本既扎实又独到的集子。众口一词是文学研究的大忌,可不少评论文章读来都觉得似曾相识,令人不免憾然。作者在对鲁迅、茅盾、张天翼、高晓声、沈从文等作家的评论中,在拥挤的文学研究路途中叩开了一道深邃幽长的门户,他致力于作家心理机制的挖掘,把司空见惯的题目另辟蹊径,自成一家。

王晓明,出生于 1955 年 6 月,祖籍浙江义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1979年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许杰、钱谷融教授。1982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留系任教至今。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兼及文学理论和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

目录
现代中国最苦痛的灵魂——论鲁迅的内心世界
惊涛骇浪里的自救之舟——论茅盾的小说创作
过于明晰的世界——论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在俯瞰陈家村之前——论高晓声的小说创作
所罗门的瓶子——论张贤亮的小说创作

显示全部
用户评论
领略一代学者风范,除了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精辟的思考角度,更多的是人文关怀和灵魂的互通有无。
哈哈,挺多逆主流观点的,比如鲁迅心理包袱太重,导致不少偏激情绪(和我观感一致);茅盾文学感受力很强,后来不搞小说创作太可惜;阿城过于在意语言风格,不如莫言放得开,也错过了开发自己的可能性。文论类文章年代感较强,逻辑性弱,总在论题周围打转的感觉,注意力易被分散,作者在后记也有提及这一点。
一流学者。
王晓明老师的文学批评很有自己的个人特点,并且完全严肃的学术化语言却一样的严谨,带有浓重的人文关怀。
好书不怕重印,哪怕沉淀了二三十年,后之来者再读依然会觉得兴味盎然、元气淋漓。对照当下文学批评状况很不理想的现实,再看八十年代那一批初出茅庐的新锐井喷式地涌上舞台,只能喟叹事过境迁。《批评的幻想》这篇长文的质量全书最高,推荐对当代文学批评有兴趣的同学读。
才气逼人,金句频出。王老师思考过大问题,却走不进信仰,这也似乎是一代学人的缩影。
当时写当代文学论文的参考书。跳着读了关于感兴趣的作家们的几篇。
要说书的内容本身,我说不出什么来。我的收获就是明白了另外一种接触文学的方式:有时候去懂一个作家或者一本著作,并不需要从头到尾把原著一字一句读完才叫读过。这种文论,也是一种有趣的接触方式,虽说读多了难免枯燥无味。但是不能说无益。且我发现把一些东西集结成一本书,是松散又牵强的,比如一些短篇小说集等。因为里面这些文字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出成一本完整又系统的书,所以集结起来之后,就并不能使人趣味盎然地从头读到尾。收藏性质大于阅读性质。这样一来,我就不大容易找到它在我内心的定位。也许是我阅读习惯的问题,因为我的书都是借来的,所以为了在期限内读完,我必须得从头读到尾,一本一本地读,这很影响我读这种集子的阅读体验。无论如何我也算是读完了,虽说个别片段有些囫囵吞枣,但是我记住了一些,兴许以后还会想翻开来看看。
正如王自己总结的,他的批评总是一套拳——从作者的心理活动出发,集子里份量最重的应该是篇幅最长的《批评的幻想》,我的困惑在于,既然批评不执着于寻找规律,那阐释为什么会有这种审美效果又算什么?批评者放弃对作者与作品的执法者特权,又怎么能凌驾于全体读者上,觉得自己的审美更胜一筹呢?